在此階段,中國製造的輝煌仍在繼續,但明顯增長乏力,快速增長留下的弊病也相繼出現,由於一味壓低工人的工資,製造企業被冠以“血汗工廠”之稱。此外,製造企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也飽受詬病。特別是“國進民退”的背景下,以代工製造為核心的眾多民營企業遭受到強大的生存壓力,工人薪酬上升、人民幣升值、產業結構升級、金融支持的羸弱,將此類民企徹底逼入絕境。
而互聯網企業因其行業的特性,並未受到“入關”和“國進民退”的過多影響,但是它們卻在新世紀的開頭遭受了當頭棒喝,納斯達克股災帶給中國互聯網的先驅們職業生涯中的第一股大寒流。然而大勢所趨,雖小有曲折但無可阻擋,熬過短暫的寒冬後,互聯網企業從此前途一片光明。
兩家企業
在上述兩個大趨勢下,如選取兩家可堪代表的企業,華為和阿裏巴巴無疑是個中翹楚。
華為
1987年,43歲的任正非和五個朋友一起合股組建了華為公司,注冊資本為2.1萬元,業務為代理進口香港康力公司的模擬交換機。任正非是電話通訊方麵的專家,在為香港公司做代理的同時,他開始悄悄研製自己的數字交換機,然而這條道路注定是艱難而平淡的。
直到1992年,任正非才迎來了人生的一個轉機,華為自主研發的大型交換機終於研製成功。從此之後,華為在自主研發上的投入不遺餘力,這為其在參與國際化競爭和實施海外戰略時取得了主動。
華為的發展曆程和今日的成就,印證了中國製造的出路在於對核心技術的掌握,繼而形成自主品牌,才可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阿裏巴巴
盡管1995年馬雲便創辦了“中國黃頁”的網站,而他真正找到自己的事業是在1999年。馬雲明確提出要辦一家B2B的電子商務公司,他把阿裏巴巴網站設在了民營企業最為活躍的浙江省。這裏以及沿海的江蘇、廣東一帶有數以十萬計的、以外貿為生的中小型製造工廠,阿裏巴巴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免費的信息發布平台。而當時,沒有外貿經驗和客戶資源的眾多中小工廠,很難找到合適的營銷渠道,阿裏巴巴幾乎成了它們惟一的選擇。
當互聯網寒流來襲時,馬雲也初衷不改,堅守著他的電子商務。2003年的非典讓阿裏巴巴旗下的淘寶網一飛衝天,從此電子商務一發不可收拾,阿裏巴巴也成為最為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之一。
早期的互聯網企業存活至今者,寥寥無幾,如今像阿裏巴巴這樣仍然勃勃有生機者,多半是找到了可行的商業模式,並且一直堅守,沒有中途放棄。
在《中外管理》雜誌創刊20年之際,與朋友們分享。
任編輯: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