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勤谘詢:越市場化,就越外腦化(2 / 2)

二是國際谘詢公司不僅沒有因“水土不服”受到質疑而退出市場,反而群雄進軍,完全擴張性地發展。因為,這首先是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需求,它們希望更多地借鑒國際經驗所提供的思維創新及豐富案例,與國際接軌;同時,企業的中青年領導力量漸漸成長起來,他們願意接受西方先進的管理思想,來幫助企業提升。而國際谘詢畢竟在觀念、專業知識麵,尤其是谘詢網絡的全球化上,是本土谘詢還無法比擬的。這不是一個誰比誰厲害的問題。

因此,從2002年到2008年,施能自說那個時期是管理谘詢的“發展期”,“發展得非常好”。但是,2009年以後,管理谘詢又進入了“調整期”,或者稱“重振期”、“鞏固期”。

再次經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使得大家找谘詢公司的少了。企業都在考慮什麼?它們考慮的是:金融風暴之後,我們到底要做什麼?大家更加理解了企業管理必須更有深度地做進去,要“精細化”地做進去。企業需要更專精的谘詢服務,更具體的解決方案。

粗放的管理時代正在成為過去,谘詢公司也進入了真正的“用武”時期。企業尋找谘詢公司要量體裁衣,谘詢公司做谘詢項目也要量體裁衣。

從“粗放”管理到“精細”谘詢

施能自對於有些事,是他谘詢生涯中再也難以忘卻的。

那是1997年,他接手了一個開發區項目,具體來說,是給開發區做一個招商引資的發展規劃。施能自跟對方談,說要收3萬美元。那年代,3萬美元幾乎相當於30萬元人民幣,真不是一筆小數目。對方說:還好,還好。那怎麼評價你這個團隊的工作好不好呢?要不你作個3萬字的報告吧。結果兩個人都笑了,這不等於一美元一個字嘛。

施能自告訴對方:“你相信我,我們的想法就給你。你能夠有用,你再付錢給我。你認為沒有用,你就不要付錢給我。這是一種信任。我不可能幫你湊三萬字的報告,就交差。”隨後,雙方開始合作,做了一段時間,對方感覺不錯,最終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分階段調整內部的工作方式和程序,幫助開發區通過招商引資推動了發展。

而到今天,企業正在走出“粗放”管理,谘詢服務也就進入了“精細化”。對此,企業越來越能夠理解,也越來越需要這樣的幫助。

施能自解釋道:比如,我們今天給銀行作《巴塞爾協議》下的管理規劃,過去銀行可能會做些風險管理就好了,但是現在,我們會做出資本管理的測算測量,甚至細到對一個特別軟件要怎麼應用,我們會在係統上有專門的專家非常專注地去做。再如,我們現在就在幫助一個金融企業做人力資源係統的實施,過去,可能會把我們的IT同事、谘詢顧問,放幾個人上去就好了,但是現在,則是要把我們專門做人力資源的同事、做IT的同事結合在一起,給企業提供如何落地的人力資源管理體係和想法。

施能自說:“現在的谘詢越來越要求專精化、精細化,要真正麵對客戶所需要的東西。”

企業與谘詢公司共同的挑戰

在市場的不斷變化中,對於未來發展,施能自特別談到了企業和谘詢公司都要去做的事情:

第一,要走精細化的管理道路,今後的增長是“精細化的增長”。對於某一個客戶群、某一個產品、某一個領域,一定要微觀地、非常具體地做出安排,不能隻是領導在上麵說一個概念的東西。

如銀行的金融服務,不是提出一個概念:做“高端客戶”,就可以了。而是要細分,我是要做高端客戶領域裏麵的外籍人士?還是民營企業家們的子女?或者做“海龜派”裏麵專門麵對研發人員的服務?客戶、產品,一定要細分,要從中尋求精細化增長。

第二,現在的增長不能所有都靠自身能量的增長,要通過並購戰略。並購一個團隊、一個公司、一個業務,這裏,要審慎並購前的細致準備,要保證並購後的整合,保證並購的期望能夠實現。

第三,在信息化的管理上,要更多地進行數據分析,同時,也要和現在最流行的IT信息技術整合起來考慮,這包括:雲技術、移動技術、社區網絡技術。要關注像微博這樣一些新技術下的溝通方式變化,這樣我們才能更貼近未來的消費群體、客戶、人才、利益相關者,找到企業發展的潛力。

第四,人才管理。著重在於人才開發要有係統性,這包括要有精細化的安排,以人才的不同發展來推動企業增長。

施能自強調:“越成熟的市場,越需要豐富的谘詢服務。谘詢是一種適應創新、轉型的業務和服務,谘詢是一種溝通的服務。”施能自身邊的同事則說:“施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您需要什麼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