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勤谘詢:越市場化,就越外腦化(1 / 2)

中外管理創刊20周年特輯

作者:王纓

德勤(中國)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入口處的東方廣場,有自己的冠名大廈。

當記者站在大廈8層的小會客室裏向窗外望去時,眼前立刻呈現出一幅近距離的“寫真”畫——在清晨的陽光下,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與雲天相接。

看著如此縱橫林立的高檔寫字樓,鑲嵌著密密麻麻的茶色玻璃窗,置身其中,不禁讓人感慨:那些窗後該有多少跨國公司呢?西方人啥時候已經這麼深入地“占領”了大陸的腹地!

可是,與德勤企業管理谘詢中國區主管合夥人施能自的交流如行雲流水,他嫻熟於國際管理谘詢公司向中國的挺進。

這位在內地工作超過20年的香港人,有著西方教育下的標準思維,也有著東方儒生的謙和舉止。他是1994年來到大陸的,開始在上海工作,如今領導德勤管理谘詢業務發展也已經七年多了。

在這段人生不短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中國企業對西方管理谘詢由完全不理解到漸漸接受,聽到了國人對“洋谘詢”水土不服的大爭辯,也經曆了安達信與埃森哲、畢馬威與畢博、IBM與普華永道、安永與凱捷等等的這些公司,將谘詢業務或剝離、或整合的那段鬧騰日子。

他說唯有德勤,一直穩定地保留著管理谘詢公司,形成了德勤整體的審計、稅務、財務、風險管理和管理谘詢五大業務。多年的穩定,公司業務相互支撐,到2010年,全球收入達到了270億美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顧問公司。而其中來自德勤管理谘詢的貢獻,為70億美元,占德勤全球業務收入的25%。德勤谘詢在中國也已經達到700人,成為了進入中國的第三大管理谘詢公司。

他認為:管理谘詢對於中國企業的成長,正在產生深刻的推動作用。

從“萌芽期”到“探索期”

1990年代,西方管理谘詢紛紛來到中國正式成立公司,從1991年到1998年,施能自稱之為管理谘詢的“萌芽期”。

那時候,中國企業對管理谘詢的概念非常模糊,完全不了解谘詢顧問是幹什麼的。他們認為:既然是顧問,外表至少也該是“50歲以上的人”才對。他們常常會問剛剛30出頭的施能自:“你多大了?”“你在什麼地方幹過?”而更讓他們怎麼也想不通、更不能接受的是:這些所謂的“谘詢師”怎麼可以按照每天1000美元的標準收取谘詢費?那時一個中國的廠長在企業幹了十幾、二十年,月工資才不過300元人民幣!

所以,那段時間幾乎沒有中國企業主動、直接地把錢送到這些谘詢公司的口袋裏。施能自說有好幾年,他都是在做外企在中國的投資谘詢。

但是,那時谘詢巨頭之所以紛紛來到中國落腳,也是因為有了一個契機。當時世界銀行也好,亞洲銀行也罷,逐步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比如:一個汙水處理項目,它們把錢借給了中國企業後,同時也給予一筆“贈款”,其條件是:這筆錢必須用在提升企業的內部管理上。確切說,企業必須找谘詢公司來幫助它們強化內部管理水平。既然這筆錢是免費得來的,企業當然沒說的,請“菩薩”就是了。於是,中國的化工、醫藥、鐵路等行業裏的不少國有企業,都拿到了類似的項目資助。但企業的需求是剛性的,重要的是能拿到錢,“造”項目,搞基建。至於管理谘詢,那你就給我“看病”,開“藥方”吧,可你還能比我更了解自己的企業?走走形式好了。當時,“要真正接受管理谘詢,非常難。”施能自回憶說。

但是1998年、1999年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管理谘詢進入了企業“探索期”。

經曆了亞洲金融風暴,企業沒那麼容易“圈”錢了,而且,光靠錢也不行了,此為其一;中國正在準備入世,全球化“風聲鶴唳”,中國企業要提早磨刀,此為其二;國有企業進入了“三年扭虧”、“脫困”期,政府以稽查特派員加強了對企業的審核。同時,像中石油、中移動,大型國有企業紛紛準備上市,開始考慮要做出戰略發展規劃、提升內部管理、建立各種考核機製、把控風險管理,甚至上ERP開始裝備企業信息化等等,也就是企業開始“內修”了。幾乎就在2000年到2002年,大型國有企業們把國際谘詢、本土谘詢都找了來,但有時候根本不知道到底想找什麼樣的公司和顧問來幫助自己,不過他們至少明白了:需要第三方來幫助企業實現變革。

從“發展期”到“重振期”

就在2001年,所有企業人大概都還記得那年的一場大討論:到底是洋谘詢好,還是土谘詢好?這帶來了兩大結果:

一是企業開始明白,自己要找什麼樣的谘詢公司,從那時至今都如此,企業如果找了國際谘詢公司,就不再找國內的,反之亦然。因為他們漸漸明白,國際的可以做什麼,國內的可以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