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管理創刊20周年特輯
作者:紀亮
2011年6月1日下午1時,位於北京上地軟件園的神州數碼大廈內人頭攢動。這一天,是神州數碼慶祝自己上市十周年的日子。就在此時,已是滿頭白發的孫藹彬準時出現在了會議室中。與他一同出現的,還有秘書送來的兩片麵包與一瓶礦泉水。
“對不起,飛機上沒吃午飯。”孫藹彬略帶歉意地解釋道。此次他專程從台灣飛來北京,是為了參加神州數碼的10周年慶典——他執掌的鼎捷軟件,已經成為神州數碼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
這並非鼎捷的惟一身份——在台灣,其前身鼎新電腦成立於1982年,是第一家上市ERP企業,團隊也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今天超過2200人的ERP大軍。而孫藹彬,更可謂是台灣企業界的教父級人物。
但台灣市場並不足以滿足鼎捷的胃口。在過去的20年中,孫藹彬和許多台灣企業家一同在努力尋找著一種能夠分享“中國速度”的最佳方式。但“回歸”大陸經濟圈的過程,卻是阻力重重。
尋路:“偷偷摸摸”的時代
鼎捷算得上是最早一批進入大陸的台灣企業。在1980年代末,逐漸開放的中國經濟,已經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與世界甚至與台灣的差距。由國台辦牽頭的各種合作開始逐漸萌芽,對市場有著超乎尋常敏感度的台灣商人開始進入大陸,實地考察,尋找開拓市場的機遇。
“當時還偷偷摸摸的。”對1988年時第一次到大陸的情形孫藹彬記憶猶新。“由於兩岸關係的緣故,台灣企業家來大陸,大多數都是旅遊,並沒有直接投資的空間。但是我們希望了解這個市場,並且能夠做一些事情。”他對《中外管理》回憶道。
“由於各種原因,那個時代我們沒有機會進入大陸市場,但是不代表我們不關注這裏。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台灣、東南亞這些更活躍的經濟體發展起來之後,緊跟著應該是大陸沿海地區,然後是中部、西部,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孫藹彬坦言,實地考察讓台灣企業家看到了機遇。而此時的鼎新電腦,在台灣已經有了近十年的積累,在東南亞市場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大陸市場的快速成長,讓他意識到這將是企業發展的最佳機遇。但對於尚未完全擺脫舊有計劃經濟體製影子的大陸企業行為方式,卻始終沒能摸透。
此時的鼎新電腦已經占據了台灣超過70%的市場份額,在東南亞和日本市場的占有率也同樣可觀。但孫藹彬卻依然堅定地將未來“押”在大陸市場上。
改革開放之後,對於剛剛起步的大陸企業而言,ERP係統還是極其陌生的奢侈品,所以整個90年代,孫藹彬在大陸所有的生意,幾乎都是對台灣本島客戶的衍生服務。“許多我們在台灣的客戶,通過政府引資進入大陸,得到了在本土市場發展的機會。他們產能的擴張,對ERP係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也得以跟進大陸市場,為這些客戶服務。”孫藹彬介紹道。在他看來,進入大陸的第一個10年,功夫都用在了“找門路”上。
10年無果,大陸市場對於鼎捷來說,真的隻能用這種“偷偷摸摸”的方式“寄人籬下”嗎?
攀行:恒心比思路重要
2001年,鼎捷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這一年,剛剛從國內IT業龍頭企業聯想電腦分拆出的神州數碼,經過國台辦的牽線,與鼎捷達成了合作協議,共同開發ERP業務。當時的神州數碼剛剛自立門戶,掌門人郭為急需尋找到與聯想主業不相衝突的市場發力點。而此時國內興起的ERP浪潮,給了孫郭二人握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