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有預料到的是,這樁本應是皆大歡喜的天作之合,過程卻是曆盡波折。
在進入大陸的第二個10年中,為了與神州數碼實現合作、拓展大陸市場,鼎捷先是在2006年放棄了赴香港上市的計劃、緊接著又經曆了兩次更名、進行了三次股權變更,還不得不在2008年1月,成為第一家運營良好、資產健康卻選擇退市的台灣證券市場上市企業。
“雖然這10年有許多局外人無法理解的變化,但在我們自己看來,我們在堅持著我們的目標,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孫藹彬的話雖然信心十足,但卻似乎與鼎捷的遭遇“自相矛盾”。
孫藹彬向《中外管理》介紹:放棄上市計劃是為了更便利地與神州數碼之間就合資公司股權進行置換;更名與股權變更,實際上是鼎捷將管理運營重心向大陸不斷調整的一個過程;而從台灣證券市場退市,則是為了規避台灣有關大陸企業禁止投資上市公司的規定。
2001年與神州數碼以合資形式開始合作之後,鼎捷已經將其運營和管理中心向大陸傾斜,企業發展戰略中非常明確的指出將以內地市場為中心。“所以大家看在眼裏的所有變化,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改變,實現我們在大陸市場的戰略目標。”他進一步解釋道,“經過第一個10年的摸索,我們找到了正確的路,那剩下的事情就是堅持著走下去。尤其當我們知道通往山頂的路隻有一條的時候,恒心就顯得比思路更重要了。”對於攀行的艱難,孫藹彬已經有了充分地準備。
正是因為堅守著開拓大陸市場的企業發展方向,鼎捷才能夠在大陸市場中穩步前進。而雙方的合作也在2010年10月修成正果,神州數碼以超過一億美金的轉讓金成為鼎捷軟件的最大獨立法人股東,持股30%,孫藹彬和他的鼎捷軟件,成為國內ERP市場最有力的競爭者。
智慧:競爭是件很簡單的事
通過20年的摸索,孫藹彬已經帶領鼎捷站到了全新的起點前。新的問題擺在眼前:麵對競爭日益紅海化的大陸ERP市場,鼎捷如何脫穎而出?
“鼎捷不會去爭,最少在30年內不會。”孫藹彬的答案確實出人意料。難道與神州數碼實現了強強聯合的鼎捷,準備在與SAP、金蝶、用友等國內外大佬的競爭中“望風而逃”嗎?倘若真的如此,那進軍大陸市場又有何意義?
孫藹彬用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給出了答案:“按照國內有1萬家企業、其中50%需要ERP產品計算,這個市場上能夠提供優質服務的同行不會超過100家,平均每一家企業每年都要服務50家企業。如此巨大的市場,何必錙銖必究?”在他看來,隻要認清自己的價值所在,堅定自己的前進方向,短期的市場競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畢竟企業存在的價值在於客戶,而不在於競爭對手,滿足客戶的需要才能體現我們的價值。”
與那些滿腦子“三年盈利五年上市”的大陸新生代“企業家”不同,已經浸淫企業管理多年的孫藹彬在此時顯得分外冷靜。台灣企業深厚的管理積澱在鼎捷身上集中體現出來。大陸企業正麵臨著從以往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向精工細作的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關卡,如何擺正企業短期問題與長遠發展之間的關係,鼎捷用20年實踐給出了一份“標準答案”。
回想20年前的自己,您最想對當年的自己說點兒什麼?
孫藹彬:隻做一件事情,要勸自己要更努力。
您覺得鼎捷20年來走到今天,最關鍵的是做對了什麼?
孫藹彬:不斷反省自己:我為客戶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