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軟中國:外企從來就沒什麼天花板(1 / 2)

中外管理創刊20周年特輯

作者:李源楊光

2011年對於微軟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5月底微軟亞太研發集團(ARD)總部大樓正式在北京中關村投入運營。這意味著微軟在總部之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落戶中國。承擔著公司全球最重要的研發任務,以及百分之百的製造,這對於一個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環境裏成長了19年的外企分公司來說,意義非凡。

不過在張亞勤,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的眼裏,微軟在中國的布局已經不能用“分公司”來概括了。“我經常說,中國是微軟的第二個家,第二個總部,也就是說不隻是分公司、一個研發中心,而是真正變成第二個‘家’。”他這樣對《中外管理》記者說。

張亞勤是個圍棋迷,自小下棋,對微軟中國的戰略部署也用著棋道:“按照圍棋的術語來講,我覺得現在完成了布局,走入中盤。”所謂“中盤”是指微軟中國在走過從銷售向研發的轉型之後,微軟中國已經成為微軟全球的研發、製造中心,並開始為成為戰略中心做下一步部署。“也就是說,過去微軟總部把中國更多的看作資源,而以後微軟在製定五年十年之後戰略時,中國的市場、研發、創新人才,甚至投資、製造都會成為重要的參考部分。”

這當然也是眾多跨國公司們的共識。但對於微軟而言,中國市場環境的獨特性,讓它的定位和轉型更具有了代表性。

跨國公司,本土心態

做一家本土公司,對於微軟中國來說不是個新鮮的定位,用張亞勤的話說是已經提了十年之久。不過在他看來,這個“本土”的衡量指標是指心態和戰略。“比如:微軟中國跟中國政府的關係一直是很融洽的。在中國,政策對市場影響很大,我們了解政府的政策,並不是說依靠政府,而是更好地了解市場和用戶的走向。與政策同步。”

“同步”恐怕可算作本土戰略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說政府的五年計劃、雲計算戰略,有些內容我們還參與了。”張亞勤說。而在他眼裏,這樣的做法不過是適應市場的水到渠成。“我是山西人,大家常常談晉商當年如何成功地闖蕩天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被逼的。山西山窮水惡,必須走出去,走出去之後首先就是要適應當地的風土人情。”張亞勤解釋道。

縱觀微軟在中國的發展,這樣同步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比如:軟件外包業務。2006年,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成立了一個部門,從總部拿外包項目,事實上就是基於當時中國政府大力提倡發展本土軟件外包業務這個政策。“當時就是幾千萬美元的業務給到中國的企業,去年達到一億六千萬美元,今年會超過兩億美元。”張亞勤說,“這不是單給微軟中國的,而是投資扶植了很多本土軟件公司。”

更為張亞勤樂道的,是微軟中國研究院成立之後將和國內的著名高校一起培養研究生,成立聯合實驗室。“當時我定的規則,就是我們和聯合實驗室一起做的科研,所有知識產權專利是屬於學校的,我們希望他們發表出來,大家都可以使用。”張亞勤說。在他看來,這是微軟這樣的企業最“本土化”的表現。

事實上,與很多跨國公司對中國分公司的重視不同,微軟在中國不是單純用“市場”打動總部的。而這個過程,也被張亞勤看作了在微軟的一番“創業”。

張亞勤與李開複攜手創辦中國研究院的故事廣為人知,事實上在“創業”之初他們也曾困難重重。“剛開始就是做研究院,研究院做得很學術、很領先,但是並沒有做產品。當我們決心要做產品的時候,一開始很困難,在國內沒有任何一個公司可以做到全球化平台性的產品,軟件做得比較少。”張亞勤回憶說。

可是研究成果是要拿產品說話的,於是微軟亞洲工程院應運而生。張亞勤至今還記得最初的兩個項目:“一個是語音,交給李開複做;一個是移動,給我做。”很快,移動項目就成為微軟當時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兩三年以後,工程院就主動了。以前是跟總部領任務,後來是我們挑任務,隻要其中符合我們戰略的。”這的確是很讓張亞勤驕傲的往事。

從小小的中國研究院到微軟全球第二大研發基地,從領任務到挑任務,微軟研發集團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讓張亞勤從一個科學家變成了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