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軟中國:外企從來就沒什麼天花板(2 / 2)

所謂天花板都是自找的

“我從來不認為企業對個人成長有天花板。”甫一開始管理這個話題,張亞勤就打破了一個流傳很久的說法。“我見過太多中國人在各種公司發展得很好的,所謂瓶頸,都是個人心態問題。”張亞勤說。

張亞勤很看重“心態”,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管理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講是:“這就是一種意識,作為一種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的感覺。”張亞勤的話裏大有無為而治的意思。

這也許跟科學家管理科學家有關係,在張亞勤看來管理“技術研究”,本身就不能量化,但一定要雇最聰明的人 。“我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就是雇到很聰明的人,團隊要互補,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點。因為任何一個管理者,不可能什麼都完美。所以我告訴每個人,知道自己三個最大的缺點,讓團隊彌補,才能做好管理。”張亞勤說。

事實上張亞勤也總結了自己的三個弱點:第一,太感性;第二,遇到衝突的時候,很難麵對;第三,運營的方麵比較差。“所以,我的團隊裏要有理性的人,要有能善於衝突的人,要有懂運營的人。”張亞勤笑言。

對自己缺點的總結,也是從以往的實踐中得來的。幾年前張亞勤被要求解雇團隊裏的一個人,張亞勤為此難過了很久,“好像對不住他似的”。從此以後他再也沒做過解雇人的事兒。張亞勤的確是個好脾氣的管理者,他幾乎從不罵人,事實上這也跟微軟“任何事擺在桌麵上談,尊重第一線決策人的決定”,這樣的文化有關係。

還是在管移動業務的時候,比爾 蓋茨是張亞勤的導師,有一次給張亞勤發了一封郵件,推薦了一個技術助手。“那郵件特長,打出來可能有三頁紙。”張亞勤回憶說。因為是蓋茨推薦的,張亞勤很重視這個新人,但他很快發現,這人很聰明,但對移動戰略的整個思路兩人很不一樣,而且很難溝通達成共識。

“我就跟蓋茨說,不太合適。”張亞勤說。雖然蓋茨又堅持了一次,還是被張亞勤拒絕了。“我們再見麵,也沒任何問題。他尊重我作為一線管理者的決定,我們不會為此爭論。”張亞勤說。

惟一不變的,就是轉型

在亞太研發集團大樓正式投入使用的時候,張亞勤曾寫下微博“ARD:轉型、創新與使命”。作為一個研發機構,創新與使命很容易理解,轉型,顯然有著更深遠的戰略意圖。

“看IT產業,每15年,可能會有一個大的變化。每5年可能有一個小的轉型。”張亞勤說,“而現在,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整個IT在進行大的轉型。”這裏既包括雲計算、新的自然用戶界麵,也包括更智能的移動。“所以對於整個產業來講,會有顛覆性地變化。”張亞勤預言。

用張亞勤的話說:微軟現在是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公司、最大的遊戲公司、最大的企業服務器公司。“把IT產業比喻成三國的話,我們現在還是實力最雄厚、資源最豐富、城池最多的那個。”張亞勤最後從戲言轉向了正題,“這個時候如果失敗的話,就是被我們自己打敗的。”

回想20年前的自己,您最想對當年的自己說點兒什麼?

張亞勤:好好幹,小夥子(笑)。講選擇,每一次我都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很感性,我沒有做分析,完全是感覺,包括選擇回國也是。

人一輩子很短,做不喜歡的事情很不劃算。

您覺得微軟中國19年走到今天,最關鍵的是做對了什麼?

張亞勤:還是自己的定位,定位成中國的企業。還有雙贏,甚至不隻是雙贏,我們做的事情,不管是學術合作、產業合作,市場合作,都希望大家多贏。

多年來,哪些主流管理思潮對您的管理產生過重大影響?

張亞勤:比如:怎麼樣理解管理理念,簡化問題,認識自己的缺點;還有我們做的任何事情,是要能在陽光下麵曬的。遇到一些決策,或者做很艱難的決策時,你要想:這個決定在《華爾街日報》或者《人民日報》登出來,自己是否能夠不臉紅?這就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