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利中國:摸著石頭本土化(2 / 2)

而在培訓師方麵,按照安利的慣例,是全部由營銷人員承擔的,他們有著寶貴的經驗,能讓培訓更切實際,更有效,也更經濟。但安利(中國)成立了自己的培訓中心,由企業員工承擔了培訓的一大部分,包括一些產品培訓,但更重要的是宣傳長遠經營,遵守法規,愛護形象等。原因是:直銷員做培訓師很容易使聽者受到其個人信念的影響,而在中國,安利必須為直銷員的行為負責。

還有紛繁多樣的活動,以及廣告。事實上,廣告的運用給一向隻靠口碑傳播的安利開創了先河。

很多類似的做法,都萌生於中國,海外也開始采用,甚至包括北美洲,那個最傳統的市場都在學中國。

“很多做法都‘出口’了。最重要的是我們生意做得大,他們一看,哇,你的做法蠻成功的,所以就模仿。”黃德蔭大笑,“不過我覺得,最好的一個‘出口’就是告訴了總部和很多市場,要摸著石頭過河。問題好像是很大,但不是不可以溝通,找到雙贏答案的。慢慢改變了很多外國人的固定思維。”

上帝在細節的持續改善之中

如今,這個在19年前起步於40平方米辦事處,4名員工的跨國公司中國區,經營區域已遍布全國31個省區。但要問黃德蔭:在跨國公司中,安利的本土化有何不同?他會告訴你,其實也沒太大分別,隻是安利有種文化,就是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要用心把它做好。

事實上,黃德蔭非常信奉的一句話正是:上帝在細節之中。很大程度上,安利(中國)追求的其實並非人無我有,而是願意去嚐試把一個固有的事情做得再創新一點,再好一點。

在中國直銷條例出台之後,黃德蔭和他的團隊曾有一年半的時間在日以繼夜地去調整經營模式,“心中想好一個調整的方案,請電腦人員和財務人員模擬一下,看看效果怎樣。和資深的營銷人員商量,看他們會不會有效地接受。再接著跟政府官員溝通。審完之後再重複一次,有時覺得不妥當就推翻再來一次。”黃德蔭回憶說。

哪怕是對安利的傳統項目——績優銷售員海外培訓兼激勵旅遊,他們都不惜費力做出了花樣。2009年,安利(中國)贏得了特別批準,將13000名優秀銷售員分9批次帶到了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第一次遊輪直航,其實也是至今為止惟一的一次。其背後花費的心思和努力超乎想像。

“看長遠一點,把每件事情做得更好。”自1981年加入香港安利公司,彙集在安利的半生緣,黃德蔭如此說。

謹慎地抓住時代脈搏

當然,在十幾年來不斷克服本地化曲折之後,黃德蔭也有新的擔憂,那就是如何與時俱進,維護企業的穩健,且持續的發展。

早在2000年,安利(中國)便涉足電子商務領域,麵對銷售員和優惠顧客,實現了網上下單,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他們也嚐試了移動電子商務,由直銷員手持PDA向消費者推銷。但至今為止,這一嚐試依然僅限於其內部網絡。而淘寶之類的網上銷售,他們是不做的。

其實在2009年,麵向年輕一代的研究項目“下一代”小組也已啟動,專門研究新一代消費者和營銷人員的特點,以判斷怎樣的產品、營銷方式才是他們喜歡的,以及如何跟他們溝通。

但是,對於這些創新嚐試,黃德蔭還是充分體會到,想很容易,而做起來難。

“比如:推出網上營銷,就不能和我們直銷方式產生渠道衝突。而研發一個年輕人喜歡的產品不是不可以,但因為他們選擇豐富,預估銷售量可能會少,這樣成本就會很高。”黃德蔭說,“所以我們反應不是太快。”

會不會因此失掉時機呢?

“會,一定會。會失掉小公司的靈活,以及由此帶來的一些利益。但公司大,隻要做一個小動作,影響就是全國的,雖然速度上慢了些,但規模上可以補得上。這也是必然的。中國是個大市場,前麵我們的成長速度比較快,但到一定的階段,可能會稍微慢一點。但還是要求它不斷成長。”他自信地說。

責任編輯:楊光

回想20年前的自己,您最想對當年的自己說點兒什麼?

黃德蔭:時間過得太快,想做的事情要馬上做。

您覺得安利中國20年來走到今天,最關鍵的是做對了什麼?

黃德蔭:留在中國市場,堅持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經營方式。

多年來,哪些主流管理思潮對您經營企業產生過重大影響?

黃德蔭: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