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農村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學在線
作者:翁俊敏
在農村中學任教,我發現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怕上語文課的現象,語文課的成績相較於其他科均較低。究其原因,學生答曰:語文難學,內容龐雜,抓不住重點;或曰:吃力不討好,複習累得要死,也不一定出成績。要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當務之急是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變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不僅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教給他們學習語文的方法。手中有了鑰匙,學生就能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學生學好語文、提高成績的一把好鑰匙。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大致可以從閱讀、寫作、聽說三個方麵著手。在教學中,我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閱讀習慣的培養
從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來看,閱讀試題的比重僅次於作文。從學生考試失分的情況統計來看,閱讀試題失分最多。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認為,應從小事抓起,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學生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
“字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擴大識字量和詞彙量是初中階段的一個任務,並且閱讀能力的提高也要從積累字詞開始,沒有足夠的字詞知識的積累,又何談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我除了紮實係統地向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
2.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
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前都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粗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細讀課文,析句分段,在書中圈點勾畫。對文章的主要部分重點勾畫,如:記敘文的六要素,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有表現力的部分,如:文學作品中優美、精辟的句子,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含義深刻的句子等等;對作品中存在疑問的部分,用符號圈畫出來。每次預習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學習重點,各有側重,不要求麵麵俱到。對於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生有代表性的質疑,教師在講課時要加以點撥,幫助學生歸納辨析,體會其精妙之處。
(3)督促學生做好預習筆記
在粗讀、細讀課文後,學生要能正音釋詞,要對文章思想內容、結構層次、語言運用、表達方法等方麵所思所得的要點、疑問有條理地一一記錄,作為課堂聽講的依據;課後再根據課堂上同學們的討論、老師的點撥,對記錄加以補充、訂正、整理,這樣的筆記就是以後複習的最好憑據。
學生有了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堂教學就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隻有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才能真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也學得靈活。
3.培養學生課外閱讀、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單靠課堂學習是不夠的。“功夫在課外”,課堂上“師傅”隻是“領進門”,而“修行”則要“看本人”。農村學校條件較差,學生的藏書幾乎沒有。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外閱讀的環境,我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書籍:利用班費訂閱各種報刊、雜誌;學生自訂一報一刊;每學期每人準備三本好書,期末歸還。同時,在班級設立圖書角,指定學生專人管理,讓學生懂得書來之不易。教師還要要求學生讀有所得,人人都要做好讀書筆記:一做摘抄,為寫作積累材料;二寫心得,這是對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教師要對讀書筆記定期抽查。好的讀書心得可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及時“發表”。這些活動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其閱讀水平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