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第二十
〔原文〕
一、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主旨〕
孔子說明堯、舜、禹、湯、武王的治道。
〔注釋〕
(一)“谘”為嗟歎聲。
(二)“曆數”指帝王相傳的次第。
(三)“允執其中”為切實執守中正之道。
(四)“天祿”即君祿。
(五)“玄牡”指黑色的公牛。
(六)“皇皇”是偉大的樣子。
(七)“簡”即選擇。
(八)“賚”是賞賜的意思。這兩段話是周武王大封諸侯時所說。
(九)“周親”即至親。
〔今譯〕
堯皇帝說:“啊!舜呀!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信實地遵行中正大道。如果天下的百姓都貧困了,上天給你的祿位也將永遠斷絕了。”舜傳位給禹時,也說了這一番話。
商湯說:“我這小子履,冒昧地使用黑色的公牛作犧牲,明明白白地祭告於偉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輕易赦免他。您的臣子善否?我不敢隱瞞遮掩,由您簡擇任用。我本人如有罪過,請不要累及天下百姓;天下百姓若有罪過,都歸我一人來承擔。”
周武王說:“周朝大封諸侯,使賢良的人都富貴尊榮。”又說:“我雖然有十分親近的人,但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果有罪過,都該由我來負責。”
謹慎檢驗衡器量器,審定長度單位,修複已廢棄的機關和職務,國家的政令就可以通行了。興複已經滅亡的國家,承續已經絕嗣的後代,舉用那些被遺棄的賢人,天下的百姓都心悅誠服。
所重視的是:民眾、糧食、喪葬、祭祀。
寬厚待下就能得到民眾的擁護,誠實就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勤敏就能有功績,公平就能使民眾心悅誠服。
〔引述〕
曆數,是依據日、月、地球的運轉周期,來製定年、月、日的計時係統。自古以來,我們相信大位由天定。像堯、舜、禹這樣偉大的領袖,應該都是上天指派來人間,為廣大的人民服務。所以堯對舜說: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天之曆數在爾躬”,是一種“時代使命感”的宣示,必須以“允執其中”的心態,事事求合理。以無私的心,來化解四海的貧困。唯有如此,才能夠展現輝煌的政績,這種天祿也才能夠長久繼續下去。
這樣的宣示,代代相傳,達一千七百餘年之久,傳到孔子,又集其大成。
湯的“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與武王的“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都是表示完全負責、絕對承擔的決心。因此“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終於對當代做出很大貢獻,成為不朽的曆史人物。
《論語》一書,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所說的話。我們認為在堯曰的前麵,應該加上“子曰”的字樣,比較合理。很可能是因為子曰堯曰連接在一起,讀起來不大順口,才把子曰省略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