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1 / 2)

第四十九章

走進初春的農家院

黃福本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晴

嘉峪關的初春,寒意還未消退,習慣在溫暖的辦公室裏工作的我,早上就要隨嘉峪關國稅局“聯村聯戶”工作組到文殊鎮馮家溝一組入戶調查,心裏不免忐忑。雖說出生在農村,可是長期在外求學、工作、生活,除了去農家樂吃飯外,和農民真正打交道畢竟少,對農村的印象也日漸模糊,認知程度隻停留在對兒時炊煙嫋嫋、楊柳成蔭的生活環境的回憶中。能有機會到曾經熟悉的地方看看,還是有些許期待的,心情竟然有點像遠嫁他鄉的姑娘重回娘家一樣,高興而緊張。

我們一路驅車,九點左右便到了馮家溝村委會。由於之前已和村主任陶大姐電話聯係過,她早早地就在村委會門口等著我們。陶大姐幹練而熱情,就像熟悉的居委會大媽一樣,不過多了幾分樸實。陶大姐介紹,現在是春耕時節,大多數農民都在地裏幹農活,不在家,到中午吃飯時間才能回來。我們提出直接去地裏找人,被陶大姐客氣但堅定地否決了,理由很簡單,耽誤農民幹農活不說,入戶效率也低。因為農戶集中居住在居民點,她建議,我們挨個敲門,先找有人的進,少跑路,多幹活。

九點半,挨家敲門,入戶開始。確如陶大姐所說,前幾家是鐵將軍把門,空無一人。直到第四家,門才開了。開門的是位老大爺,人略顯單薄,但精神很好。我們說明來意,老大爺客氣地把我們讓進屋裏。環顧一周,屋裏沙發略顯破舊,茶幾的油漆有些斑駁,幾個小板凳挨著沙發整齊地擺放著,陳設簡單而幹淨,但屋裏還是很冷的。老大爺很健談,顯然是見過世麵的。通過寒暄,我們對他有了初步了解。老大爺姓雷,腿有殘疾,兒子雙目失明,沒有勞動能力,家裏唯一的勞動力是他老伴,不過這兩年,他老伴身體也不太好,不能到地裏幹重活了,村上給他和他兒子申請了低保,政府的救濟和家中幾畝土地收入,是老大爺一家的生活來源。

我們問老大爺有什麼困難,他麵帶愁容說:“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殘疾人能吃飽穿暖,按說該滿足了,可我們老兩口死了,兒子該怎麼辦?”說到後頭,他連聲歎氣,屋裏氣氛略顯沉悶。是呀,可憐天下父母心,老大爺的兒子是不幸的,可是幸運的是他有關心他的父母,有現在的好政策。把雷大爺家的基本情況一一登記後,留了我們的聯係方式,隨後又走進其他人家入戶調查。

中午十二點半,我們在一組李隊長家吃了午飯——湯麵片。當然,麵和菜是我們購買的,不過要補充一句的是,李隊長媳婦做的飯真的很好吃。吃過飯,抓緊時間繼續入戶,幾乎每到一家,都要讓著我們吃飯。

在忙碌的工作中,時間總是飛快,轉眼已到下午五點半,今天的入戶工作也告一段落。入戶一天,感受頗深,嘉峪關的農民精神麵貌都很好,除了生活環境製約,其言談舉止和所謂的城裏人沒有太大差別,甚至對生活追求要高於一般工薪階層,究其原因,可能嘉峪關農村離城市較近,大多數農民經濟來源多樣化,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距。不過要是家中有病人、勞力不足的、供養大學生的,家庭情況就要差一些,如何幫扶這三類人,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

後記:後麵又多次到馮家溝一組入戶,我們了解到,農民都覺得黨的政策好,意見最大的就是現在看病難,教育支出高,農村養老困難。最關心的是怎麼解決農民收入低的問題,希望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不要停留在表麵。

種一片“綠樹”潤顆顆心靈

——定西市安定區國稅局納稅服務誌願者活動紀實

王軍軍

在曾經“苦甲天下”的定西,安定區國稅局以“人十之我百之”的奮鬥精神,在全省率先組建了第一支納稅服務誌願者隊伍,廣泛開展送稅法、幫助辦理納稅申報、建賬輔導等服務實踐,在優化納稅服務的探索中,種下一片綠樹,滋潤著每一個納稅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