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3 / 3)

從此以後,王憲也受到了貴清山乃至漳縣廣大民眾的敬仰,人們爭相傳頌著他的詩文,並根據《貴清十景》中的詞彙,為貴清山各個景點重新命名,例如把原來稱為“西方景”的山峰,重新命名為“西方勝景”,把原來稱為“貴清天橋”的那座橫空旱橋重新命名為“斷澗仙橋”,把原來西方景上的四殿重新命名為“雪壑禪院”。

據史料記載,“斷澗仙橋”明朝隆慶六年八月,由鐵牛禪師主持建成,至公元1981年5月的四百零九年之間,中峰寺曆任住持法師以及貴清十八裏各村廟會會長,遵照鐵牛禪師生前“為防橋梁腐朽,確保香客遊人安全,務必將天橋三十年更換一次”的囑咐,齊心協力,號召當地民眾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先後更新重建十七次,平均每二十四年一次。

為了貴清山旅遊事業的發展,保障遊客安全,2004年10月,漳縣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斷澗仙橋”。隨即,從各方麵籌集資金66萬元,聘請蘭州交通大學設計院勘察設計,湖北大冶市政工程隊施工,定西市隴中監理公司監理,經過七十多天施工,於同年12月25日正式通過竣工驗收。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長13.6米,寬2.6米,鋼混結構,具有現代化建築風格的仿古式單簷廊橋。“斷澗仙橋”從此舊貌換新顏,變得比過去更加堅實牢固,經久耐用,雄偉壯觀。

“斷澗仙橋”至今雖然曆經四百三十多個春秋,十八次重建,但傳說中的那塊“雷劈石”依然挺胸昂首地屹立在北麵橋頭,上麵題刻著近代文人陶鍾②:“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隔斷紅塵”20個遒勁雋秀、仿宋體赤紅大字,天天伸開熱情洋溢的雙臂迎接、擁抱各方遊客,仿佛在滔滔不絕地向世人講述古往今來關於貴清山的一樁樁奇聞趣事。

回心石,形狀四方,高約兩米,重約百噸,猶如一塊飛來石③,巍然屹立在西方景東頭。南邊緊臨萬丈懸崖,東邊距“轉樹”數十步之遙,北邊與懸崖之間有條崎嶇小道,是“轉樹”通往西方景的必經之路。

“斷澗仙橋”架設之前,西方景實屬一座與世隔絕的獨峰。究竟是誰這麼神通廣大,搬來這顆巨石安放這裏?傳說造物神當年在這裏創造貴清山西方景時,料定若幹年後鐵牛禪師將在這裏為如來等眾佛建造寺院,不禁喜憂交加:喜的是屆時這座險峰將變成香煙繚繞的佛國世界;憂的是唯恐日後前來這裏燒香拜佛的遊客們步鐵牛後塵,沿轉樹險道繼續東行,不慎失足掉下懸崖……於是他特意前往四川峨眉山,從白龍洞前麵的亂石灘中精心挑選這塊四方巨石安放這裏,警告遊人至此止步,不可再冒險前行!為此,後世人稱其為“回心石”。

回心石北麵,有座被當地人稱為鐵牛廟的簡陋小屋。傳說當年鐵牛重建中峰寺,在西方景架設“斷澗仙橋”﹑建造“雪壑禪院”大功告成之後,受到貴清山方圓各州縣廣大民眾高度讚揚,尊稱他為鐵牛爺,並自發捐資給他穿上了“萬民衣”④。當然,鐵牛禪師並未因此而居功自傲,依然天天敬奉佛靈,忙於佛事活動,並利用建寺剩餘的殘磚破瓦在此壘砌搭建了這座僅容坐一人的簡陋小屋,一旦閑了就靜坐於此屋中悟道。

傳說清太宗天聰元年(1617年)七月初一,85歲高齡的鐵牛禪師在這裏坐化圓寂,第三次得道升天,被佛祖封為鐵牛佛。從此以後,當地民眾便把這座小屋敬稱為鐵牛爺廟,每年佛誕節期間,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向鐵牛爺燒香叩頭,敬獻紙錢。

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注釋:

①王憲(1799年—1862年),字青崖,號章之,甘肅省漳縣鹽井鎮人。自幼家貧好學,天資聰明,穎悟過人,深受父母鄉鄰及當時知縣蘇履吉的器重。清道光五年(1825年)赴京應試,考取“拔貢廷試一等”,備受朝廷賞識,步入仕途。曆任河南省汝陽﹑鹿邑知縣,鄭州知府,祥河同知,歸德知府,開封﹑陳州﹑歸德﹑許昌道台,河南省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巡府等職。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後逝世於任上。

②陶鍾(1897年—1957年),字叔重,漳縣縣城西街人。曾任國民軍劉鬱芬部副官,中原大戰後回歸故裏,任漳縣參議會副會長,職業中學教師。新中國成立後任漳縣文化館館長,縣人民代表等。擅長書畫、篆刻,偶爾吟詩,作品多已佚散。

③諸如此類的飛來石,我國還有三處:一處在安徽黃山西部,石高十餘米,孤聳峰頭,根部和山峰截然分離,似從天外飛來;另一處在江西廬山西穀蛤蟆石上懸著的那塊巨石;再一處在廣西興安縣靈渠秦堤上,它是一塊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麵平坦,高約4米,周長約40米,有石級可攀。

④萬民衣,一件做工精致價值連城的大紅袈裟。這是地方廣大民眾自發行動,給作出特別貢獻的僧人最高榮譽獎賞,各方出家修行者雖多,但得此殊榮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