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過了一個時辰,雨過天晴,鐵牛等人走出寺院查看究竟,驚喜地發現橫亙在西方景南麵的那隻“攔路虎”,竟然被剛才那聲響雷劈為兩半,中間正好讓出一條甬道,可通行人。鐵牛禪師見狀十分高興,連忙轉身前往大雄寶殿,感謝佛祖顯靈相助。後來他帶領能工巧匠一鼓作氣,在當年八月架設了一座長13.5米,寬1.5米重簷歇山頂的木構廊橋。從此以後,當地人們將這座美觀大方﹑雄偉壯觀的淩空旱橋稱為“貴清天橋”,將雄踞橋北麵的那塊神奇巨石稱為“雷劈石”。
何來“雷劈石”?傳說小白龍王獲悉鐵牛禪師請求佛祖搬掉這隻“攔路虎”的消息後,認為區區小事不必煩勞佛祖,辦理此事本來就是自己的強項,隻不過舉手之勞而已。他自告奮勇地向佛祖表明心跡,請求讓自己去完成這個任務。佛祖聞言,自然很是讚許,便答應了他的請求。隨即,小白龍王一躍飛上貴清山上空吞雲吐霧,呼風喚雨,借打雷閃電之機,按照鐵牛禪師設計,將那隻“攔路虎”一掌劈為兩半。
“貴清天橋”建成後,鐵牛帶領當地民眾運送磚瓦等建築材料,在西方景建造了四殿一亭,分別在“雪壑禪院”西殿中塑造了如來等眾佛神像;在東前殿中塑造了玄武等道教群仙神像;在南殿中塑造了送子菩薩神像;在東後殿中塑造了地藏王菩薩以及陰曹地府十殿閻君、鬼王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麵等神像;在西亭中塑造了南海觀世音菩薩等神像。讓諸位神佛在這裏和平共處﹑共享人間香火,玉皇大帝的那個夙願,繼安武創建的中峰寺被毀七百多年之後,終於再次在這裏變成了現實。
鐵牛禪師不僅是貴清山中峰寺的重建者,更是流傳貴清山一帶民間那些神話故事的忠實知音。現在西方景四殿一亭中,展現世人麵前的那一位位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如來等眾佛與玄武等群仙神像共享人間香火的場景,便是對這些傳奇故事最好的詮釋。
回過頭來我們再談談玄武神。傳說玄武在天之時,時常身著青衣,赤足披發,手持寶劍……然而,現在高坐“雪壑禪院”東殿神台上的玄武神雖然仍舊赤足披發、手持寶劍,卻身著戰袍鎧甲,儼然一位威風凜凜的大將軍。當年筆者初來乍到,麵對這尊神像,以為是鐵牛禪師疏忽大意,誤將玄武神當成佛教成員安置佛門寺院;繼而一錯再錯,給本來應該身著青衣的玄武神像穿上了將軍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鐵牛禪師研究的不斷深入,我才認識到這些看法是完全錯誤的!隨即感悟到鐵牛禪師佛心虔誠、見多識廣,當時給玄武塑造神像時並沒有按照傳統說法,而是根據當地民間傳說,創造性地塑造了這尊舉世無雙的玄武神像。
千百年以來,除了民間口頭流傳的一個個神話、傳說故事之外,西方景四殿一亭中洋溢著原始氣息的藝術作品——30多位神佛像,尤其雪壑禪院東殿這尊威風凜凜的大將軍玄武神像,無可爭辯地已成為證明這些故事真實性的“依據”,為《貴清山傳奇》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換句話說,他——便是當初讓筆者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產生創作這個傳奇靈感的源泉。若非鐵牛禪師如此良苦用心、著意創造的這些傑作讓筆者受到啟發、得到鼓舞,本傳奇將無從談起。
古往今來,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貴清山中峰寺一直是當地人們心目中向往的佛門聖地。每年四月初八佛誕節之際,總是遊人如織、絡繹不絕。究其原因,主要是這裏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香煙繚繞的佛門寺院以及這些美妙動人的神話故事。除此之外,千百年來,慕名而來的許多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即興創作,他們所遺留的大量歌頌貴清山自然風光的詩文、墨寶、碑文等文藝作品,亦成為吸引各方遊客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其中文人王憲①及其作品功不可沒,值得一提:
王憲,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政績卓著的封建官吏。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之交,時任河南祥河同知的他回家省親期間,慕名前往貴清山遊玩。千姿百態的貴清山風光,讓他觸景生情,詩興大發,一氣嗬成了題為《貴清十景》的十首五言律詩以及一首《遊貴清山放歌》的三百字長詩:“亂山如抱複如環,不到山中不見山。到山始見山奇秀,三峰鬥插萬峰間。望中疑是神仙窟,蓬萊方丈在人寰……”其語言精練生動,雅俗共賞,是對貴清山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真實寫照,堪稱千古絕唱。這些詩歌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全部載入《漳縣誌》。其中《遊貴清山放歌》,當時由作者親筆書寫﹑請一位能工巧匠刻在石碑上。這塊石碑,現在依然安放在貴清山中峰鐵牛禪師墓前的碑林中,成為各方遊客爭相欣賞﹑傳抄、拓印的一件藝術精品。
有一位哲人說過:“沒有文化的旅遊是盲流,沒有旅遊的文化是僵化。”實踐證明,這句話千真萬確,譬如一座山或是一個地方,即使自然風景多麼優美,曆史多麼悠久,又擁有多少古老神奇的傳說故事,如果沒有人寫文章進行宣傳,外界依然無從知曉。自從王憲等文人歌頌貴清山的詩文廣為流傳以後,貴清山的名聲越來越大,各方遊客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