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良自幼讀書接受孔孟之道,忠君思想十分嚴重,因此,在做官以後一直認為凡是皇上都是真龍天子,至高無上,金口玉言,他的話都是聖旨,任何人隻可照辦,不得違抗!因此他以為自己此次奉旨行事,隻要向靜坤法師等人說明情由,他們一定會乖乖就範,遵旨而行。沒想到靜坤法師根本不買賬,還擺出一副誓與中峰寺共存亡的架勢。馮良不禁從心裏對靜坤肅然起敬,覺得他有膽有識,敢作敢為,不愧為佛門寺院的一位忠誠信徒。因為他講的這番話,正是自己接到渭州府命令之後一直想說而不敢說的話。馮良自從擔任隴西縣令以來,每年佛誕節都去中峰寺燒香拜佛,所以對靜坤法師的為人及辦事能力了如指掌。靜坤法師從十五歲入寺為僧以來,崇拜如來﹑鑽研經文﹑習功練武,武藝十分高強,馮良曾多次親眼目睹他攀岩爬樹,如履平地一般。現在雖年逾古稀,但真正動武打起來,自己所帶這幫人中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倘若貴清山一帶民眾聞訊趕來,與他們聯手,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此時,他認為好漢不吃眼前虧,今日自己前來執行公務,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沒有必要與他們兵戈相見。於是賠著笑臉道:
“老法師,請息怒!卑職向來對您十分敬佩,剛才那番話講得雖然很有道理,但州府劉刺史的命令中卻並未說明,為此,卑職無從回答,請老法師見諒。再說,官場的情況與佛門大不相同,佛門寺院出家修行者來去自由,兩條腿由自己指揮,想去哪裏就去哪裏,為官之人就像棋盤上的棋子,行動完全由棋手操縱。常言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如今皇上有旨,州府有令,卑職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豈敢違抗命令。再說聖上既然已經下詔滅佛,已是勢在必行,甭說老法師等僧人們想不通,即使全國老百姓想不通聯合起來一齊行動也無濟於事!倘若老法師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即使動武殺了鄙人,又有何用?皇上大權在握,有的是軍隊,到那時不但中峰寺難保,也許這一帶生靈將遭受塗炭!如來佛提倡‘救苦救難﹑普度眾生’,怎麼會願意看到自己的忠誠信徒﹑燒香弟子們為了保護自己的一尊泥身而慘遭大難?此事何去何從,請老法師權衡利弊,三思而行!”
靜坤覺得馮良言之有理,聯想昨夜夢境,知道中峰寺在劫難逃。自己有心護寺而無力回天,故而暗自下定決心,誓與中峰寺同歸於盡。與此同時,他想起珍藏藏經塔中的鎮寺之寶——《大菩薩經》,覺得它與中峰寺一同焚毀未免太可惜,決定設法將其取出來交給僧友帶出去,以備有朝一日佛教複興時讓後世人誦讀。隨即平心靜氣,向痛哭流涕的眾僧人道:
“諸位不必啼哭,佛祖主張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其精神可與日月同輝,永遠活在世人心中,豈能任其信口雌黃,說滅就滅!即使今日被滅了,相信日後總有一天會有明君頒詔複興佛教!如今貧僧已年老衰朽,也許等不到那一天了,你們都還年輕,來日方長,一定會看到佛教複興之日。希望大家好自為之,各自還俗去吧!”
接著,便誠懇地對馮良道:
“事已至此,貧僧也隻好聽天由命了。請馮縣令看在以往交情的份上,網開一麵,在寺院被毀之前,允許貧僧等最後向如來等眾佛神像燒炷香﹑磕個頭,帶上鋪蓋行李,各奔前程。不知馮縣令是否願意行個方便?”
馮良聞言,認為靜坤已接受了自己的意見,便立馬應允道:
“感謝老法師寬宏大度,體諒卑職難處。這點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卑職豈敢不答應,請便,請便。”
隨即他命令眾衙役放下武器,放靜坤等眾僧人進寺燒香拜佛,收拾行李。
靜坤法師他們入寺後,馮良唯恐方圓民眾聞訊趕來鬧事,便命令衙役們抓緊時間尋找易燃柴草,堆放寺院周圍,等僧人們離開之後,立即放火焚毀寺院。
靜坤法師帶領眾僧進寺,先是向如來等眾佛燒香磕頭,虔誠祈禱,然後從藏經塔中取出《大菩薩經》,分別交給大家,語重心長地向他們一一叮囑:
“好好珍藏,以備後用。”
靜坤法師帶領眾僧戀戀不舍地離開寺院。剛剛行至山門口,忽聞身後“劈劈啪啪”之聲不絕於耳,方知不妙,扭頭望去,隻見寺院煙霧彌漫,火光衝天。此時,靜坤突然疾聲高呼:
“如來佛祖﹑觀音菩薩,貧僧有心護寺,無力回天,願隨您同歸西天!”
接著,便奮不顧身地直奔火海……
貴清山方圓各村老百姓聞訊趕來時,馮良等人逃之夭夭,中峰寺已化為灰燼。麵對一堆堆瓦礫焦土,大家不約而同放聲哭喊:
“蒼天啊,蒼天!這究竟是為了什麼?”
要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