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生態和諧的建築工程實現方式(1 / 2)

基於生態和諧的建築工程實現方式

工程建設

作者:徐立銘

【摘要】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人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出現了人口激增、資源匱乏、農田被吞噬等問題,環境問題正日益困擾著人們,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狀況。本文旨在針對現狀,討論生態和諧的建築工程的實現方式。

【關鍵詞】生態建築 建築生態化 生態設計 可持續發展

生態建築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係統工程。事實上,建設一座完全意義上的生態建築是具有巨大挑戰性的。生態建築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特點:尊重自然、崇尚科學、注重效益。從設計到建築落成的整個過程中,都要貫穿著高效益的理念和建造原則。生態建築的設計理念是通過設計,以自然的而非機械的方式給予人們舒適的體驗。這類工程從一開始便遵從著生態建築的理念,從方案的製定和建築實施過程中都要貫穿這一思想。

一、建築方案的製定

充分考慮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雖然建築在整體上體現了建築師的個性和設計理念,但建築在實際設計上把充分注意到建築與周邊環境的和諧性,把建築師的個性融入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構架中,既體現出建築風格,也達到了與自然景觀的協調。

處理好美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關係。建築的外觀美是對建築設計的一般要求,建築應在合理投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審美觀,發揮更大的使用價值;而建築師有時一味追求美學性能而忽視建築實際功能,導致成本的增加;反之,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價值,就會使建築喪失許多美學價值。隻有在有限的經濟條件範圍內,使建築的美學價值得到充分開發,才是建築的最高要求

貫徹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資源的利用方麵也遭遇更多的實際困難,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因此,生態建築對資源的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設計中始終貫穿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照明、采光、通風、采暖製涼等方麵都要考慮到資源的消耗。並努力做到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二、建築中采取少費多用

節省原材料。建築材料包括結構用材、通訊設備、水暖電以及建築裝修用材等,這裏僅就節約結構方麵用材進行闡述。隨著現代材料技術的發展,磚石結構有了較大改進,輕鋼結構、薄殼屋蓋,輕質牆體,拉索結構等發掘,都極大減輕了結構的自重,擴展了使用的空間。例如,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大空間膜結構就是典型的節約結構用材,它采用一種預應力空門的整體結構,把結構和建築圍欄部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材料的承載能力,創造出無柱式的靈活空間,同時顯示出具有自然形態美的外觀特征,既飄逸又遒勁有力。索膜結構的先驅和開拓者費賴·奧托,推崇的是“最少”的原始建築學,認為此類建築學“能將結構和裝飾結合起來”,轉換成“輕的、節能的、靈活的適應性強”的現代型建築。

節約能源。能源節約貫穿於建築的始終。耗能少的建材選擇就是節能的重要表現,節約建築運營中能耗主要利用再生性能源來實現。通過對建築設計和構造的有效處理,可以實現高效的采光、通風、隔熱遮陽和利用太陽能等來降低設備的能耗,這是最有效的節能方法。太陽能建築是其中比較典型的節能建築,目前采用的多是被動式。日本建築師加藤義夫設計的大島住宅和明野村住宅都利用的是坡屋頂蓄熱方式。因為光電板的價格昂貴,會增加建設的成本,故較少被采用。然而就長遠的發展來看,它的整體節能效果很好,目前發達國家普遍采用。自2005年開始,我國的某些建築采用光導管將陽光導入房間進行照明的方式,也具有較強的節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