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害人的心思不能有,防備人的心思不能沒有,這是勸誡人們在思想上不能疏忽大意;寧可忍受別人的欺騙,也不要事先就猜疑別人心存欺詐,這是告誡人們考察別人要得法。能按這兩條去做,那麼就會成為精明而又忠厚的人。
活學活用:
戒疏於慮,警惕於察
社會複雜而多變,什麼事都可能隨時發生,所以,生活在這個複雜社會中的善良人們,對此就不能不提高警惕。有一醒世之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個人不要害人,因為害人必定害己,其中道理不言而喻;而一個人也不能不防人,因為不妨人也會害己,這往往是善良人最容易忽略的。防人之心是一種自我保護,其中包含了應有的敏銳警覺,冷靜思考。
對於人世間的那些因看人看問題看得太細致、太本質,從而受到傷害的精明者,另一項警醒:寧可被別人蒙蔽,也不要事先毫無根據地去揣度懷疑別人,以免自欺自誤。這也就是《論語?憲問》所論及的君子處世之道之一:“不逆詐”。做到了這點,就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減少自我的煩惱,世間的是非就會減少了許多。
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原文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
譯文
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有疑慮而放棄自己的獨特見解,也不要一意孤行而忽略了別人的忠實良言。不可因個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傷害整體的利益,更不可借助公眾輿論來達到個人目的。
活學活用:
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自己的見解有時未必高明,那時就要本著謙遜的態度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擇其善而從之”。但也決不能人雲亦雲,變成了毫無主見的牆頭草,正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有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該堅持的原則決不能放棄。
一個人的能力表現在能明辨是非,認識大體,在眾多議論中保持清醒,而個人的真知灼見又是建立在集體智慧上的,因此可見集體的重要性。我們為人處世就須注意,不可因個人私利而損害集體利益,更不可借助集體來達到個人目的,這樣的人終被集體拋棄。反之,則能融於集體之中,與人和睦相處,獲得集體的智慧,才能大有作為。
交遊做事,除惡親善
原文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遭媒孽之禍。
譯文
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也不必事先來宣揚他,避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在背後誣蔑誹謗;假如一個心地險惡的人不易擺脫,絕對不可以草率行事隨便把他打發走,尤其不可以打草驚蛇,以免遭受報複陷害招來災禍。
活學活用:
交遊做事,除惡親善
君子之交是道義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靠愛好、情趣、學識為紐帶來建立感情這個過程,是個漸進的相互觀察了解的過程。和善人交,與君子遊是人所願也。但道不同不相為謀,小人與善人,奸滑之輩與君子從各個方麵都格格不入。顯出想與君子、善人急於交往而過分親密,小人很可能因為被冷落而嫉恨生出破壞的念頭。
做君子難,遠小人不易。人們討厭小人,但小人由於擅長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權勢者的賞識而很有市場;如果當權者是奸邪小輩,得罪了就更加困難,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時機。如果你是個企業家,手下有小人之輩要解雇,同樣要周詳考慮其生存的市場,要一舉中的才不會有後遺症。不論是親賢親善,遠小遠奸,首先是自己須光明磊落大公無私,這樣才不懼奸詐小人的惡意報複,才是交遊做事的基礎。
暗室磨煉,臨深履薄
原文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出。
譯文
如紅日普照大地般高尚的品行,是在陰暗的環境中努力培養出來的;足以扭轉乾坤的宏偉計劃,是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惡劣環境中形成的。
活學活用:
暗室磨煉,臨深履薄
俗話說:“水滴石穿。”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經一夜寒徹骨,哪有臘梅撲鼻香,在艱苦的環境中,往往能夠磨煉一個人的毅力,培養一個人的高尚情操。而一個人要成就大的事業,僅僅能接受艱苦的磨煉還不夠,必須具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戰戰兢兢的謹慎態度,這往往能夠訓練一個人周密的思維,培養一個人處變不驚的能力。這兩者都是成就事業的必備條件。
因此,博大的胸懷,長遠的目光,艱苦的磨煉,頑強的意誌,完善的人格,會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的根基。133——任德路人,懷恩是道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
任德路人,懷恩是道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絲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譯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人倫規範,就是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地,也是應當如此,而不應心存一絲感激的念頭。如果不是這樣,施者自以為有德於人,受者自以為受患於人,那就不是家人了,而是路上的陌生人,其間親情關係,也就變成了買賣關係了。
活學活用:
任德路人,懷恩是道
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兄弟姐妹之間的互相關愛、互相尊敬等等,都是天經地義的人之常情。可我們身邊,有人為了錢財,弄得父子不和、夫妻反目;有人為了離婚或再婚,逃避對父母、子女的責任和義務,這些都是人格的退化,是一種道德的墮落。如果親情關係變成了金錢關係,彼此以市井交易的方式對待親人,那麼親人就無所謂親人,就變成了形同陌路的陌生人,那整個社會也就喪失了親情、喪失了溫暖,多的隻是自私自利的冷漠。人生短短不到百年,有今生無來世,那寶貴的親情又怎能舍棄,否則今生活著又有何意義?
謙虛謹慎,安身立命
原文
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誇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汙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汙我?
譯文
世上事物,有美就必然有醜與之相對,我不誇耀美麗,誰又能說我醜陋呢?有潔就必有汙與之相比較,我不標榜自己高潔,誰又能指責我卑汙呢?
活學活用:
謙虛謹慎,安身立命
事物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智與愚、得與失……無一不包含在辯證法中。對事物而言,美醜善惡是在比較襯托下才看得出來,假如沒有醜和惡,也就沒有了美和善,明白了這一現象的內在變化條件,才能對一個事物有一種全麵地認識,而不會拘泥於某一極端。
正所謂“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己認為是優點,在別人看來也許正是缺陷;自己認為是美麗,在別人看來也許就是醜陋;自己認為是高潔,在別人看來也許就是卑汙。智者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修養、有本領,修養有多高、本領有多大,別人都看得見,心裏都有數,如此說來,無論如何還是應該謙虛多一點、謹慎多一點,謙虛謹慎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富多炎涼,親多妒忌
原文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貪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禦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
譯文
人情的冷暖變化,富貴人家遠遠超過貧窮人家;人們之間相互妒忌的心理,一家親骨肉之間往往比對外人還厲害。假如一個人對這些情況不能看得冷淡一些,或者不能平心靜氣地妥善對待,那麼他就會整天被煩惱所包圍。
活學活用:
富多炎涼,親多妒忌
俗話說:“共患難易,共富貴難。”貧苦之時人往往能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可一旦富貴起來,就易出現種種的利益之爭。曆史上的許多宮廷政變無不都是爭權奪利的結果,漢武帝、武則天、唐太宗等都是為了權力而曾骨肉相殘,再如殘暴的隋煬帝,已被立為太子,可是為了早日登基,竟謀害了其父隋文帝。二十四史中,父子互相殘殺、兄弟兵戎相見,一幕幕滅絕人性醜劇的故事,都是由於權力成了一切的主宰。更深一層看,這是人類自私、貪婪的心在作怪。有了錢還要更多些,有了權還要更大些,個人私欲無休止地膨脹起來。如此現實,的確需要人們提高自身的修養水平,用理智來戰勝私欲物欲。如此,才能富貴永存,親情永在。
功過分明,恩仇勿顯
原文
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惰墮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人起攜貳之誌。
譯文
領導對部屬的功勞和過失來不得半點含混,如果功過不明就會使部屬產生偷懶消沉的思想;對於恩惠和仇恨不可分得太清,如果恩仇分明就會使部屬產生疑心而發生背離。
活學活用:
功過分明,恩仇勿顯
作為一位領導者,在領導方法上應注意兩大原則:對人要功過分清,賞罰分明;對己則恩仇勿顯,免人猜疑。
對於下屬的功績、過失,一定不能含混不清。置若罔聞,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勢必會使有功者失望,從而不再奮發向上,使有過者,不知警惕,仍會重蹈覆轍。也不能功過大小不分,有功無功不分,吃“大鍋飯”,久而久之,有能力者消極起來,沒能力者仍然故我。因此,對於下屬的功過要分清、賞罰要分明,以此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領導者還須懂得克製自己,講究領導的方式方法。恩怨分明是做人的原則,但身為領導需要忍耐,其目的就是分清功過而勿顯己之恩仇。對待自己的部屬,還是妥善安置為好,寬大為懷為妙,以便使大家能團結一致,共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