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與事業7(1 / 3)

菜根譚與事業7

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原文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譯文

一個人的官位爵祿不可以太高,如果太高就會使自己陷於危險狀態;一個人的才能不要展露無疑,如果展露過度就會因江郎才盡陷於沒落狀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不可標榜太高,如果太高就會遭到無緣的中傷與誹謗。

活學活用:

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俗話說:“樹大招風。”古人雲:“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說明了任何事都得把握一個度。一個人官位爵祿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應急流勇退,古代開國功臣大多被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急流勇退。做官如此,其他事情同樣應知進退深淺。對於才能、品行等等都應把握尺度,一個人太能幹、修養太高,則更襯托了另一個人的無能、無德,由此易招致別人的嫉恨。21世紀的今天,和平成了時代的主題,法製建設也日益完善,在這樣的環境下,則給了人更大的生存空間。官做大了,仍可以繼續做下去;錢賺多了,仍可以繼續賺;品行高了,仍可以繼續提高。雖仍會遭人忌妒,但隻要切記,多做善事,勿謀私利,就能多有福分而少有阻礙。

默默行善,功德圓滿

原文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譯文

一個人做了壞事最擔心的是不容易被人發覺,做了好事最不宜的是自己宣揚出去。所以壞事如果能及早被發現,那災禍就會相對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發現,那災禍就會更大;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宣揚出去那功勞就會變小,隻有在暗中默默行善才會功德圓滿。

活學活用:

默默行善,功德圓滿

人不能做壞事,做壞事而損人利己,會讓人憎惡,有些壞事不論對他人或自己都會造成極大損害。一般來講,做在明處的壞事人們看得見或許還可以預防彌補,做在暗處的壞事更可惡,讓人防不勝防,這種危害更大。

一個人從哪個方麵講都不應該做壞事,而是應該抱著為善不求名的態度。做好事不是為了宣揚吹捧,至於別人宣揚是為了推廣這種精神,自己宣揚則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這種好事在客觀上是有益的,在主觀上過分宣揚則表明是動機不純;從做人角度看,表現出一種沽名釣譽的卑鄙心理。幫助別人應是全身心地投入,默默地奉獻。

德者才主,才者德奴

原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譯文

一個人的品行是才學的主人,而才學不過是品德的奴隸。所以,一個人如果隻有才學而沒有品德,就好比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由奴隸當家,這樣一來,豈不使鬼怪肆虐?

活學活用:

德者才主,才者德奴

品行是才學的主人,而才學不過是品德的奴隸。生活中,一個欲成大事的人,除了具備才學,更應具備良好的品德,德才兼備是成大事的基礎。有才無德的人,就好比家奴作主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因為他們會利用自己的才幹去營私舞弊、貪贓枉法、損人肥己,還可能恃權恃勢來壓製人才,對自己的錯誤作出萬般詭辯……從而導致事業的失敗、江山的喪失乃至個人的身敗名裂。可見,才並不能主宰德,更不能取代德。而且比較起來,無德有才者較之無德無才者,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會更深。

有德無才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有才無德的人易行不義之事,隻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業。

鋤奸杜悻,要放生路

原文

鋤奸杜悻,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這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譯文

鏟除妖邪佞悻之人,要給他們留一條改過自新的出路。如果使其陷於絕望,就好比為了消滅老鼠而堵塞鼠穴的人,固然把老鼠所有逃跑的道路都堵死了,可是屋子裏一切貴重的東西都可能被老鼠咬壞了。

活學活用:

鋤奸杜悻,要放生路

得饒人處且饒人,是為了防止困獸之鬥,因為困獸會為了爭取每一分生存的希望拚命掙紮,從而給自己造成災害,或者是為了投鼠忌器,擔心適得其反吧。

鏟除奸邪之人,固然是出於正義,但如果逼得太急就易使其狗急跳牆,也許會傷害到自己,況且所謂奸邪又是相對而言,事物的對立麵都是辯證統一的,隻要奸邪之人改過自新,他們仍會成為善良之人。給人一次機會,又防止傷害到自己,何樂而不為?

同樣道理,生活中,做人做事也不能走向極端,對待犯錯誤的人尤其如此,要視情節後果輕重,采取不同處理方式,應盡量避免一棍子打死,給人一次改過的機會,給人一條自新的道路,也是行善的一種方式,寬大為懷,與人為善,也是為了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原文

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譯文

有了過失,應當與他人共同承擔責任,有了功勞,不要與他人相爭,爭功邀寵最易引起嫉恨;危難時要與他人共患難,功成名就後不可與他人共享安樂,享樂時最易結下仇怨。

活學活用: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俗話說:“同船過渡百年修。”人生在世不過是短短的幾十載時光,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共享生活才是最有意義的。然而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古語雲:“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國曆史上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做法,引起了後人的深思。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能共同歡樂,但不能共同患難的現象,存在著很多有功就搶、有過就推、有樂就享、有難就躲的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濟是人類美好的品德,也是一種理想的境界。“過歸己任,功讓他人”這是每一個有修養的人應保持的優良品質。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原文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

品行高尚的人因生活貧困不能以物質救助別人,可當別人遇到困難之時迷惑不解時,他會從旁指點使其有所領悟;遇到別人發生危急之事時,他能從容說句公道話使其擺脫困境,這都是功德無量的好事。

活學活用: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幫助他人,行善積德,除了以物質相助外,還有很多種方式:一個人在遇到困難之事迷惑不解的時候,最需要別人的指點迷津;一個人在痛苦傷心的時候,最需要別人給予安慰;一個人在被人誤解無法申辯的時候,最需要別人的公道話;一個人在灰心喪氣的時候,最需要鼓勵和理解。所以,哪怕物質上不富有,隻要精神是富有的,仍可以幫助別人、廣施愛心。

趨炎附勢,人情之常

原文

饑則附,飽則,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譯文

窮困饑餓時就去投靠別人,吃飽後便遠走高飛;遇到有權勢的人就去巴結,見到貧寒無助的人就棄之不理,這是人性的通病。

活學活用:

趨炎附勢,人情之常

從古至今,趨炎附勢是世之通病,《史記》有“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的感慨。生活是艱難的,生活為強者所壟斷,在這種環境中,人很難有選擇的餘地。為了生存,他們總是向權勢者靠攏,因此,從第三者的眼光看來,就會有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感覺。感覺歸感覺,歎息歸歎息,無力的詛咒似乎沒有改變這種世風日下的人間晚景。趨炎附勢之風如水流長,總是有那麼一些人要去那樣做。趨炎附勢是一種卑下的人格,是為貪圖一點小利或晉升一點小官的人的作為。這些人是缺乏智慧和誌氣的,他們不會有俗世中的圓滿和成功。但是毋庸諱言,趨奉權勢,並非一種人見人愛的美德,它往往使人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和名譽而不惜傷筋動骨。那麼,在合理地運用世間權勢和不至於太過屈從權勢之間,有沒有一個可以掌握的那麼一種合適的尺度呢?這就要各人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