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遊篇2(2 / 3)

交朋友還是有大學問的,尤其是走向社會以後,各種不同的人聚在一起,沒有想象的那樣單純。所以一定要慎而又慎,冷眼觀看,確定人品後方可深交。

一見難如故

“一見如故”是很多初次見麵的人習慣使用的一句話,意思是,雖然是初次見麵,可是彼此的感覺就好像已經認識很久了似的。

的確有“一見如故”情形的發生,這是很難用科學解釋的現象。能碰到“一見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種幸運,因為彼此可以去掉“試探”過程,直接上升到“交心”的層次。可依據人性叢林裏的法則,一見如故固然是“幸運”,但有時卻也是“不幸”的開始。

在人性叢林裏,人會呈現出他的多麵性。在不同的時空,善與惡會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麵貌出現。也就是說,本性屬“惡”的人在某些狀況之下也會出現“善”的一麵,本性屬“善”的人也會因為某些狀況的引動、催化而出現“惡”的作為,而何時何地出現“善”與“惡”,甚至自己也無法預測及掌握。例如,一輩子循規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為一時缺錢而忽然浮現惡念,這在過去令他無法想象的事情卻真實發生了,連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如果“一見如故”隻是一句客套話,你的熱切回應不但無法產生效用,自己也會為對方隨之而來的冷淡而“受傷”,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給有心人以可乘之機。

因此,當聽到“一見如故”這句話時,你應該:

(1)想想自己有沒有因為這句話而興奮、感動?如果有,那麼就趕快澆熄、撲滅這些興奮和感動,以免自作多情或自投羅網。

(2)如果對方的“一見如故”還有後續動作,你應該與之保持一種善意的距離。保持距離的目的是檢驗對方用心的真偽,以免自己受傷。

(3)如果對方和你彼此都“一見如故”,這是最危險的狀況。你應該立刻向後退,以免引火自焚。

當然,雙方“一見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那就另當別論了。

不過,有些人不說“一見如故”,卻直接用行動表示。如果遇到這種人,更應該保持距離。

做人的智慧

生活中交友也是一樣,當一個人和你初次見麵,並且熱情地向你說與你“一見如故”時,你大可不必拒絕他的熱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見如故”。但你一定要理性,這可能純粹是一句客套話,也有可能是一顆裹上糖衣的炮彈,他隻是想用溫情來拉近他和你的距離,好從你的身上獲得某些利益。

性情乖張,難成大事

【原文】躁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

【釋義】一個人的性格如果過於急躁,他的言行就如同炎炎烈火一樣熾熱,好像凡是與他接觸到的東西都會被焚燒;一個人如果過於苛刻沒有人情味,他的言行就如同冰雪一樣冷酷,好像凡是與他相碰觸的東西,都會遭到迫害;一個人如果思想頑固不化,那麼,他就像一潭死水或一棵朽木一樣,已經沒有任何的生機。這些人很難建功立業,造福後代。

剛愎自用,走上末路

在秦末爭雄時,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項羽。項羽本是楚國貴族,他的先人是楚國大將項燕,在秦滅楚後自刎而亡。由於秦王實行暴政,天下大亂,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並立楚王後裔為王以招攬天下人。

項羽英勇善戰,熟諳兵法,重武輕文,人稱“萬人敵”。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楚軍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章邯軍,解巨鹿之圍。自此,項羽聲名遠播,各路反秦將領皆服項羽。

項羽雖然是個英雄,但他卻天生沒有領袖的品質,那就是他行“婦人之仁”。他在打仗時可以身先士卒,也可以為士卒吮吸箭傷的膿汁,但他卻不能慷慨地封賞將士。據史書記載,任命將領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卻舍不得給那些應該封賞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裏,玩來玩去,棱角都磨光了,還是舍不得送人。他不能大膽地使用人才,更不善於使用人才。劉邦正是利用了他剛愎自用這一性格弱點戰勝了他。

鴻門宴上,項羽不聽勸告,不明好壞,錯過殺掉劉邦的大好機會。後來,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項羽又中劉邦反間計趕走了範增。

項羽一錯再錯,在劉邦和韓信的聯合進攻下兵敗垓下。項羽單人獨騎擺脫漢軍追捕,來到烏江岸邊。項羽到了烏江岸邊,烏江亭長早已駕著小船在那裏等候。亭長熱情地招呼項羽說:“江東雖小,也有幾千裏的土地,幾十萬的人口,在那裏,也能幹出一番事業!請大王火速上船,江邊僅有我這條船,如果漢軍追上了,就難以過江了。”項羽感謝亭長的好意,但沒有上船,他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什麼?想當初,我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渡江西進,現在他們都戰死在疆場,光剩我一個人活著,即使江東父老不怪我,我也沒有臉麵去見他們了。”他牽過烏騅馬,對亭長說:“這是一匹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的寶馬,馱我已經五年了,現在這種境地,與我同死實不忍心啊,送給你吧!”說著讓亭長牽馬上船,自己則手提寶劍徒步迎著前來追擊的漢軍,漢軍遠遠見了項羽,並不敢向前,項羽大吼,揮劍砍殺,殺了幾百人,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多處傷,然後自刎而死。

項羽,這位叱吒風雲,橫掃天下的西楚霸王走上了末路,一代英雄落了個如此悲壯的結局。

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了一首《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充滿了惋惜和慨歎。如果依詩人所說,項羽咽下這口氣,渡過烏江,卷土重來,重整旗鼓再與劉邦決戰,鹿死誰手就說不定了?然而,曆史沒有假設,看來項羽隻能做一個末路英雄,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

心高性烈,身首異處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人,蜀國名將。《三國演義》中描寫魏延:“麵如重棗、目若朗星、五綹長髯、威風凜凜、執刀跨馬、衝鋒突陣。”魏延心高性烈、傲視同僚、熟曉軍機、久曆戎事、勤於謀略、善待士卒,是蜀國屈指可數的猛將之一。

魏延在劉備帳下大顯身手,衝鋒陷陣屢立奇功:劉備入川;劉備爭奪漢中的後期;諸葛亮七擒孟獲;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中原。在各個時期,魏延都隨軍奮戰,而且屢屢打硬仗。曹魏的張郃、郭淮等名將,都是被魏延殺死的。建興8年(公元231年),魏延升為西征大將軍,進封南鄭侯。蜀國在關羽、趙雲死後,無論從哪一方麵看,魏延當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然而,魏延個性張揚愛出風頭,與性格謹慎的諸葛亮不合,這一性格導致了魏延的悲劇命運。

諸葛亮六次北伐均無功而返。連年征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諸葛亮不但沒有實現《隆中對》的宏論,就連自己也被司馬懿拖死在了五丈原裏。自知不久於人世的諸葛亮臨死之前也沒有忘記魏延,他決定在自己死後除掉魏延。為了除掉魏延,他委重任於楊儀。楊儀何許人也,不過是個不見其功的普通幕僚,同時找了馬岱做幫手,諸葛亮對二人密授了錦囊妙計。

諸葛亮死後,魏延拒不撤軍,他燒棧道阻靈柩抗拒命令,於是,楊儀陣前痛罵,馬岱背後揮刀,魏延這位久經沙場,屢建奇功的南鄭侯漢中太守,蜀國的征西大將軍,最終被扣上了謀反的帽子,陣前被砍掉了頭顱。

其實,仔細分析,魏延是冤枉的,在撤軍與不撤軍的問題上,魏延總共說了兩句話:一是,丞相雖死,但某還活著!豈可因一人之死廢國家大事?二是,楊儀何等人也?大丈夫豈可被書生所製?

這哪裏是謀反,最多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前一句無非是要繼續北伐,完成統一的大業;後一句則直接反映出功勳卓著的魏延瞧不起楊儀這種無能之輩,根本不願意為其所左右。

造成魏延悲劇命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性矜高”,也就是性格高傲,為人處世易招人懷疑。魏延的性格有以下幾個突出方麵:

第一,驍勇善戰,愛出風頭

魏延在戰場上是一位愛打硬仗,愛出風頭屢受挫而不氣餒的戰將,這種性格與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不相容。

第二,用奇兵、奇計,敢於冒險

諸葛亮二出祁山時,魏延建議說:“夏侯琳乃紈絝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林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往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兵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矣。”諸葛亮認為這個計劃風險太大,如果有兵埋伏截殺,則五千人必定受害,所以拒絕采納。魏延又說:“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諸葛亮仍然堅持從大路進兵的計劃,沒有接受魏延的從子午穀出兵攻魏的建議。魏延的這一建議,雖然風險很大,但並非沒有一點可行性,甚至可能會成功,這說明魏延不同於一般武將,敢於用奇兵、奇計。

第三,性格直率,具有叛逆精神

魏延個性直率開朗,做起事來雷厲風行,毫無顧忌,具有反叛精神,尤其是數次頂撞諸葛亮。守護街亭時,他當麵責問諸葛亮:“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在每次接受任務時,魏延都能將自己與諸葛亮不一致的想法直率地提出來,當諸葛亮能夠給予合理地解釋時,他才高興地去執行任務。作為一個普通人,直率的性格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軍事將領就必須受紀律約束,所謂“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魏延的矛盾就在於他混淆了普通人與軍事將領之間的界限,不能以高級將領的身份和地位去約束自己,隻將自己看成是一個普通的人,所以總是任由自己的性子去做事,毫無顧慮,敢說敢幹。

總之,魏延至死也沒明白,自己因何被殺,其原因是:心高氣傲。

做人的智慧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不過,這種觀點隻有在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事中不可小覷的缺陷。與人交往過程中,許多人都吃過偏激執拗的虧。

待親人從容,對朋友誠懇

【原文】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剴切不宜優遊。

【釋義】當父母兄弟、骨肉至親間發生矛盾或人倫慘變事故時,我們應該保持沉著、從容的態度,不能因感情用事而變得衝動,做出過激的事情,最終把事情弄得更加無法收拾;好朋友之間如果有什麼過失,就應該直言不諱地誠懇勸阻他,絕對不能因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直說,從而保持沉默,眼睜睜地看著他繼續錯下去。

朋友之失,不宜優遊

蘇東坡曾經改過王安石的《詠菊》詩,後因被貶黃州,得以目睹菊花落瓣,才知道是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心裏非常慚愧。於是,他想找個適當的機會向太師賠罪。

在冬至節即將來臨的時候,黃州太守讓蘇東坡寫冬至節的賀表,並派他帶著賀表在冬至節時上朝進賀,蘇東坡非常高興能有機會進京。動身去京城的時候,他忽然間想起,王安石曾囑咐他取三峽中的中峽水。由於當時被貶心中不服,他將這件事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現在決心一定要將此事辦妥。

於是,他決定從水路走,順路取中峽水。但因為太過疲憊,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忘記吩咐水手打水。一覺醒來時,船已過中峽,行至下峽。蘇東坡吩咐水手馬上調轉船頭,去取中峽的水。

不過,逆水而行非常困難。這時,蘇東坡遇見一個老者,便問三峽中哪一峽水好。老者說:“三峽之水,晝夜不斷,很難分出好壞。”蘇東坡想:“既然三峽之水相差無幾,那麼,幹脆就直接取下峽的水好了。”於是,他讓水手將下峽水裝滿了一甕,接著星夜趕到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