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遊篇2(1 / 3)

第三章 交遊篇2

莫計入之錯,善勸能消冰

【原文】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正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號。

【釋義】當家人犯錯時,不應該對他大發脾氣或者隨意打罵,更不能因為是家人沉默以對,讓他肆意而為。對於有些錯誤,如果不好直接批評,就用其他方式來暗示他改正錯誤。如果不能讓他馬上悔改,就需要耐心等待,尋找機會再次提醒勸告,但是不能高聲嗬斥,而要循循善誘,像春天和煦的暖風一般消除寒冬般的冰冷,像溫暖的氣流般融化冬天凍得如石塊般的冰,這樣自然會使家庭充滿一團和氣,成為一個典範家庭。

巧語化幹戈

張華和李紅夫妻平常住在單位,隻有周末才回張華家。張華是獨生子,母親特別寵愛他。

一次周末,小兩口回張華家,婆婆當著兒媳婦的麵對兒子說“怎麼又瘦了,是不是在家什麼事都你做”,“吃得不好”等等。兒子低著頭不知道怎麼回答。

婆婆的意思很清楚,是責怪兒媳婦沒照顧好兒子。

機靈的李紅趕忙上前拉著婆婆的手說:“媽,是我不好,這段時間單位加班,太忙了沒有照顧好他,都是我的不好。您放心吧,從明天起,我給他增加營養,讓他盡快胖起來。”

第二個周末,小兩口一回到家,李紅就拉著婆婆的手說:“媽,這個星期我給他做了五頓肉,雞蛋、牛奶是每天早晨必不可少的。可他好像還是原來那個樣子啊?媽媽,您有什麼好法子啊?”

婆婆聽了兒媳這番話後連忙說:“他就是這副德行,吃人參也沒有用,可能是祖傳原因吧!瘦得像隻猴子,你看他爸不也這樣。”說得全家一陣大笑。

麵對婆婆的責備,李紅並沒有與之爭吵,而是用巧妙的語言,“誠懇”主動地向婆婆承認自己照顧不周,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婆媳矛盾的激化。生活中婆媳間的關係固然微妙,但如果想處理好這一關係也並不困難。隻要能夠巧妙運用語言攻勢,再加上真誠和理解就可以輕鬆做到了。

寬容是良藥

有這樣一則童話故事:

一對清貧的老夫婦生活在鄉村,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有用的東西。

於是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接著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然後又用鵝換了一隻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一大袋爛蘋果。

當他處理完事情,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腳時,遇上兩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把事情辦砸了,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

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情,於是那兩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如果他回家未受老伴任何責罰,金幣就算輸給他了。約定好後,三人一起回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又是給他擰毛巾擦臉又是端水解渴,老頭子開始講趕集的經過。

老頭子也夠誠實,毫不隱瞞地把全過程一一道來。

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老婆子竟十分激動地予以肯定。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也沒有責備,同樣用讚許的口吻,大聲說:既然肥鵝、母雞沒有吃成,那我們今晚就可吃到蘋果餡餅了!並摟著老頭子,深情地吻了他的額頭……

那兩個人看得傻了眼,自然輸掉了一袋金幣。

做人的智慧

朋友之間除了真誠,重要的還有寬容和信任。寬容是善待朋友的好方式,彼此理解對方,沒有過分的要求,也不抱怨,如此,友情的源泉必然生生不息。

不失本色,見賢思齊

【原文】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如無惡而致人毀。

【釋義】與其違背意願、想方設法博取他人的歡心,不如剛正不阿而遭受小人的忌恨;與其沒做過善事而接受別人的讚美,不如沒有惡行劣跡而遭受他人的詆毀。

大誌不為威迫所動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的懷王在武關會麵。懷王不聽屈原等忠臣的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頃襄王即位時,正值楚國國難當頭,然而他不僅沒有重用屈原,反而聽信讒言,將屈原放逐江南。

屈原再次遭到流放,當他途經郢都整治行裝的時候,有人勸他向子蘭疏通,或者求後宮鄭袖出麵說情,但均被屈原一口拒絕。屈原憤疾地宣稱:“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朝廷已被這幫佞臣盤踞,我又豈可向他們屈膝?我寧昂昂若千裏之馬,也絕不做波上偷生的野鴨!我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也絕不向貪婪無知的婦人求情!”

屈原畢竟是屈原,雖遭讒言詆毀流放,但他心目中仍有楚國。從風雨飄搖的楚國都城郢中傳來的消息,一次次將他驚得目瞪口呆:楚頃襄王五年,魏與秦交戰失利;次年,秦將白起大敗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秦昭襄王又威脅楚襄王:要麼決戰,要麼求和。在這樣的氣焰之下,子蘭之輩早已嚇得魂飛魄散,公然選擇了乞和的恥辱之途。楚頃襄王七年,頃襄王又迎娶了秦婦,與殺父的敵國結成了姻親。

屈原悲憤難遏,保守派貴族的誤國行徑,令他憤慨不已。命運似乎注定屈原還要遭更大的劫難。楚頃襄王自與秦結為姻親以後,愈加荒淫無度。政治抱負無法實現,更令他悲痛不已。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屈原聽到消息後,悲痛萬分,長期懷抱的理想最終破滅,屈原憤而自投汨羅江。

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這就是為振興楚國而竭智盡忠,蒙受不白之冤,也絕不背棄祖國的偉大逐臣屈原。

屈原雖然含冤沉江了,但他不倦求索真理的執著精神,剛正不阿、不同流合汙的品質,以及眷戀故國、生死與共的偉大氣節,從此輝映天下、照耀千古,永遠留在苦難中奮然前仆的誌士仁人心上了。

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國藩對朋友的選擇十分講究。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在寫給兒子曾紀鴻的信中也說:“選擇朋友是人生第一要事,必須選擇誌向遠大的人作為朋友。”

曾國藩在京城13年中交接了許多朋友,他們各有所長。如,講求躬行心得的有倭仁前輩和唐鏡海先生,以及吳竹如、竇蘭泉等人;研究經禮的有吳子序、邵惠西等人;研究文字大有成就者有何子貞先生;才氣奔放的有湯海秋;英氣逼人的有黃子壽先生和王少鶴、朱廉甫等人。曾國藩結交的朋友對他個人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劉傳瑩,湖北漢陽人,專攻古文經學,是考據方麵的專家。在與劉傳瑩的交往中,曾國藩大大提高了自己古文字方麵的造詣。1846年,曾國藩養病期間,依然向劉傳瑩請教古文經學與考據方麵的問題。劉傳瑩也向曾國藩請教理學方麵的問題。於是,二人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成為終生的好友。曾國藩通過與劉傳瑩的交往拓展自己的學識,在學術領域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在給同鄉好友劉蓉的信中表達自己在學術上的見解說,於漢、宋二家“欲兼取二者之長,見道既深且博,為文複臻於無累”。在學業上取長補短、相互切磋是做學問的關鍵。

何紹基,字子貞,他擅長書法和詩詞。曾國藩在與何紹基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詩詞方麵的不足。從此,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結果兩人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提高。

另外,曾國藩還經常和吳延棟、何桂珍等人討論理學方麵的問題,還曾經向邵懿辰請教今文經學。

曾國藩結交的朋友都是京城頗有名氣的大家,同他們的交往不僅增長了他的學識,也大大提高了他在京城的地位和知名度。可以說擅長結交朋友是曾國藩在京城迅速發跡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國藩在交結新朋友的同時,不忘聯絡舊時誌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朋友對曾國藩的成功都有很大的幫助。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寧舉人。在北京時,他經郭嵩燾介紹與曾國藩相識。在曾國藩的朋友中,江忠源最具血性和膽識,曾國藩對他十分推崇,稱他為“儒文俠武”。後來,果然如同曾國藩預料的那樣,江忠源成為了湘軍的主要將領。

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湖南人,是曾國藩的同鄉。他的家境十分貧寒,但道德學問令人佩服。羅澤南是研究程朱理學的大儒,曾標榜自己為宋儒。年輕時代的羅澤南連遭不幸,生活也十分坎坷,母親和兄嫂相繼去世。更為不幸的是,長子、次子和三子又接連去世,他的妻子遭受了喪子的巨大悲痛,痛哭竟至雙目失明。羅澤南在如此沉痛的打擊下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人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因此,曾國藩對羅澤南十分敬重。有時他在書信中表達敬慕之情,並稱羅澤南為家鄉的顏淵。後來,羅澤南以侍郎的身份帶兵征戰,戰功赫赫,天下聞名。

歐陽兆熊,字曉岑,湖南湘潭人。一次,曾國藩在果子巷萬順客店中患重病臥床不起,幸遇歐陽兆熊,在他的精心護理下漸漸病愈。由此,二人成為相交甚深的好朋友。

曾國藩所交的朋友對他的人生和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的人為他出謀劃策,有的人在危難之時為他兩肋插刀。因此曾國藩比別人更深刻地理解了“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的深刻含義。

做人的智慧

人的本性是美好的,設法博取他人歡心或接受毫無緣由的讚美都是對本性的扭曲。一個人一旦失去本性,便與行屍走肉無異。為了保持本性,就要見賢思齊,從他人身上學習更多美好的東西。

謹慎交友,勿為受欺

【原文】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

【釋義】假如你遇到一個表情陰沉,不喜歡說話的人,千萬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個自以為了不起又固執己見的人,你就要小心謹慎,盡量不和他說話。

慎重交友,由淺入深

交友一定要慎重,不可濫交,有些人因交友不慎而毀了自己的前程。

某法製報以《一個企業家的毀滅》為題刊載了這樣個故事:一位建築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在業務往來中結交了許多朋友。一天,一個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樂後把他帶到賓館的一間豪華房間,煞有介事的遞過來一支香煙。他毫不介意地抽了起來,不一會兒,他感到異樣,這時,朋友告訴他,香煙中放了毒品。他當時十分氣憤,轉身就離去,但初次吸毒的體驗卻使他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再吸一次。於是,他再次找到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一個月過後,他已經成了一個十足的癮君子。公司業務沒心思過問,妻子也不去關心,他隻是不斷地動用自己的積蓄,花費巨資用來購買毒品,而向他提供毒品的,正是勾引他第一次吸毒的那位“朋友”。短短兩年時間,這位經理就花掉了幾十萬元的積蓄,妻子多次規勸,他也曾多次痛下決心戒毒,兩次進戒毒所,但都無濟於事,妻子失望之餘棄他而去。這位經理昔日風光不再,自己感到萬念俱灰。一個月末的一天,他登上公司正在承建的一座十二層樓房的樓頂,然後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個頗有前途的企業領導人,就因為交友不慎,被騙吸毒,最後竟喪失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