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遊篇1(3 / 3)

漢斯和沃特在交朋友時所持態度不同,其結果也完全不同。

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指出,人際溝通的本質特征是一種交換的過程。那麼交換的任何一方都希望所做的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有價值的,希望交換的結果是得大於失。在這一過程中,自己認為值得的人際關係,就傾向於建立與保持;而對於自己認為不值得的人際關係,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中止。所以,人們自然樂於結交願意為朋友付出的人,而不願結交想占別人便宜的人。

孟子說:“無同情心者,不可稱之為人……無是非心者,不可稱之為人。”的確,做人要具備點俠義心腸,還應該保留一點為人的真誠與純潔。這樣,你就會將一個你覺得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朋友的人變成好朋友。

處世要和諧,做事要公允

【原文】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

【釋義】處理事情時,既不要表現得與常人格格不入,也不要表現得過於世俗;做事的時候,既不要損害別人的利益來遭人厭惡,也不要為了得到利益而討好別人。

做自己該做的事

韓非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韓昭侯是一個公私分明,賞罰有度的人。一天,他和朋友多喝了幾杯。待朋友走後,他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專為他管帽子的人看見他衣服單薄,怕他受寒,於是,就輕手輕腳地幫他披上了鬥篷。

韓昭侯醒來時,發現身上披了鬥篷,高興地問到:“是誰給我披的衣服?”

侍衛答道:“管帽子的。”

韓昭侯聽後,立刻變了臉色,並下令將管衣服和管帽子的人一同治罪。別人很是不解,韓昭侯說:“這管衣服的沒有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理當受罰。而管帽子的,越職管事應該處死。”

法家強調政治權術的絕對地位。所以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一定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該做的事,不要無意或者刻意去做討好上級的事情,否則隻會給自己帶來禍患。

說自己該說的話

李黎勣是唐代初年的大將,原名徐世勣,參加過瓦崗軍,失敗後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單名勣。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勣任司空,為人機巧,行事謹慎。高宗李治想廢掉王皇後另立武則天為後,便向大臣們征求意見。尚書右仆射褚遂良提議說:“王皇後是世家之女,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先帝臨終前拉住陛下的手對大臣們說:‘我的好兒子好媳婦,現在托付給你們了。’陛下聽到過這話,至今如在耳畔,王皇後並沒有什麼過錯,怎麼能輕易將她廢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變更皇後,懇請從天下的望族中挑選,何必要選武氏呢?武氏曾經跟隨過先帝。這是眾所周知的,天下眾人的耳目,怎麼能遮擋得住呢?”

韓瑗、來濟也上書李治,力主不選武則天,但高宗聽不進去。

後來,高宗問李勳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這個關鍵時刻超越自己本分發表意見,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廢立皇後成功與否,都與性命有關。同意廢除王皇後,要是不成功,就將得罪王皇後;不同意廢除王皇後,如果武則天被選中,無疑是自投羅網。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辭地對高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麼必要問外人呢?”

高宗聽了這話便下定決心,將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馬上廢除王皇後和肖淑妃,下令將武則天立為皇後。

武則天當上皇後之後,任用大臣許敬宗排斥打擊不同意擁立她為皇後的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貶逐,或者被誅殺。李勣卻因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恰當理由避免了禍及自身,並且受到重用,負責審理長孫無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含糊其辭的回答,避免了殺身之禍,這說明了越權的行為容易給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煩,人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夠了,不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做人的智慧

人們在做事時,要像孔子所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去管在那個職位上的事。君子各專一職,兢兢業業做好自己崗位上的工作。這是在告訴人們。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超出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最好不要做,否則不但會讓別人厭惡,嚴重者還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待己厚待人厚,以心去換心

【原文】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厚;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薄。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釋義】一個心胸寬厚、熱情大方的人,不僅使自己生活豐足,也希望他人生活豐足,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顯得有氣派;而一個度量狹小、欲念淡薄的人,不僅使自己生活清苦,對他人也會很淡薄,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顯得冷漠無情。因此,一個有修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既不能太講究氣派奢侈,也不能顯得太吝嗇刻薄。

不記名實

有一個人一心想見見老子。一天,他如願以償地見到了老子,他把老子渾身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後說道:“我以前聽說您是一位聖人,所以不遠萬裏來拜見您。今日得以見麵,先生並非是我想象中的聖人。先生如此浪費食物,連鼠穴裏扒出來的垃圾都混雜著米粒糧食,實在是不仁之舉啊!”

老子看看來人,什麼也沒有聽見似的,不作回答。

第二天,那人又來拜見老子,他說:“昨天我出言不遜,中傷了您,今天不知是什麼緣故有所省悟,改變了昨天的錯誤想法!”

老子說:“你是慕我聖人之名而來,我自以為自己同聖人沒有關係,你隻是聽說而已,然後據實所言。我還是我,人家以為我如何如何,我不計較。有人稱我謂牛,我就被喚做牛,有人稱我謂馬,我就被喚做馬。如果計較名實,人家給你相應稱呼不接受,那就會給自己帶來禍端。”

老子看著來人走路的樣子,說:“看你容貌岸然高傲,目光突視,額頭矜相,口齒尖利;身形魁梧巍峨,很像是拴住韁繩的奔馬,身受羈絆而心誌不已。即使你屈於強製地修煉一時,但一旦有隙就像強矢脫弦的箭一發而不可收。再加上你遇事善於細察、精審,持才自負、驕矜,這很類似邊塞僻境的一種人,人們把這種人叫做竊賊。”

老子不記名實,不看重別人對他的評價,這是心胸寬廣的表現,也正因為胸懷寬廣,才活出了灑脫的人生。

把握距離

一晚,王先生去參加一個聯誼會,結識了坐在身旁的一位女士。也許是聯誼會的氛圍易於使人敞開心扉,他們竟一見如故,無所不談,彼此為結識對方而感到欣喜。

到家後,王先生興奮猶在,便與妻子談及聯誼會上發生的一切,自然免不了讚揚那位新結識的女士幾句。但他沒有料想到的是,自己不經意的幾句讚語會造成他與妻子間的衝突。

妻子聽了他的一番讚美後,頓時火冒三丈:“怪不得那麼晚回家,與新朋友談得熱乎呢?什麼聯誼會?是婚姻介紹所吧?”

“嗬,婚姻介紹所?參加者差不多全是結過婚的人,鼓勵重婚?”王先生故作幽默,盡量不想使事態擴大。

“差不多。”妻子虎著臉,“再去聯誼聯誼,老婆也用不著了。”

“你?你怎麼把這麼高雅的形式庸俗化了?”不悅之情開始在王先生的臉上呈現。

“我是庸俗,沒人家高雅,你找高雅的去吧。”妻子說著,麵壁而臥,顯然是在生氣。

一股無名火倏地從王先生胸間躥上來,他憤憤說道:“是的,你是庸俗,簡直俗不可耐!”

於是,一場無法斷定孰是孰非的爭吵拉開了序幕,結果兩敗俱傷。

這以後,王先生很少與妻子談起其他女性。即便提起,也顯得十分謹慎,表情淡淡,語氣平平。他發現這樣做的效果真的不差,他與妻子間漸漸沒有了爭吵。他對自己說:原來有所保留有利於安定團結。就這樣,他們之間雖然相安無事,但卻顯得異常冷漠。

時間一久,王先生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他嚐試著回到“無所保留的時光”,但積累許久的“有所保留”阻礙他們重新回到過去和睦的生活裏。

其實,夫妻交往如同賞畫。我們在欣賞一幅油畫時,太近了看著不太像畫,太遠了看著像畫又看不清楚。隻有不遠不近、恰到好處,才能看出“效果”。

這就是說,人和人、人和物之間都需要一個距離。因為有距離才有吸引,但是,距離也要掌握好一個度,太遠了就失去了存在感,太近了就遮住了人的眼睛。

做人的智慧

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度”。有人認為夫妻之間不應該有什麼秘密,毫無保留才能證明夫妻感情的真實。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夫妻之間的確應該坦誠以待,但相互保守一部分秘密並不會對坦誠相待有什麼負麵影響。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適當地留一點距離給彼此會使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