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遊篇1(2 / 3)

曾國藩認為,親人之間應當和氣、坦誠、忍讓,在相互關懷幫助、相互砥礪的基礎上,大家才可以不斷走向完善,相互協調,家業興旺。他常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因此,無論是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百忙之中,曾國藩總不忘記寫信教導諸弟踏踏實實做人,督促他們讀書學習,要重視孝友耕讀,綿延世澤。曾國藩對四個弟弟愛護備至,他一生花在四個弟弟身上的工夫心血,並不比用在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的少。無論學問、人品、軍事、性情、養生、治家等,事無巨細,皆有所涉及。可謂為諸弟殫精竭慮,瞻前顧後,唯恐諸弟有失,有負先人。弟弟們也對他非常尊敬,對他的教導也銘記於心,兄弟間關愛互助。

曾國藩在孝順父母方麵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盡管他自己不能回家親自照顧父母,但經常寫信問候,經常給家中寄去銀兩,以資接濟。曾國藩說:“事親以得歡心為本。”孝敬父母,不僅僅要停留在飲食供奉上,還要對父母和顏悅色,承順父母的旨意。

曾國藩孝敬父母,對自己的幾個兄弟們照顧有加,這些都給他的子女起到了垂範的作用。曾國藩教子“愛之以其道”。親人之間坦誠相待,相互幫助,“和氣致祥,自有可昌盛之理”。

一次,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個小國,而且夾在齊楚兩大國之間,為了國家的存活,我們應該依附哪個國家好呢?”孟子答道:“這個問題,您讓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您一定要我給答案,那麼,我隻能告訴你‘挖深護城河,加固城牆,和你的百姓共同來保衛國家。’”也就是說,如果百姓寧死不肯離開你,那你就不用依附任何一個國家。這就是“和”的力量。自古就有“家和萬事興”、“和為貴”、“和氣生財”等齊家古訓,如果能和氣治家,家業必然興旺;如果是治國,那麼這個國家必將繁榮富強。

把握嘴巴,保持心境

【原文】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溪。

【釋義】嘴巴好比是心的大門,如果不能夠守口如瓶,必然會泄漏心中的秘密;意誌好比是心的腿腳,如果沒有堅定的意誌,就有可能走上一條無法悔改的邪路。

玉杯無底不如卑賤瓦罐

戰國時期,韓國國君韓昭侯有一個不好的習慣,他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不小心就會泄露國家機密。也正是因為韓昭侯的這個壞習慣,弄得一些治國大臣左右為難。因為如果將辛苦規劃的治國策略告訴昭侯,昭侯將其泄露後,他們的努力將會白費;如果不告訴昭侯,無疑是犯下了欺君之罪,他們承擔不起。他們想直言進諫,但怕弄不好人頭不保。

正在這些治國大臣一籌莫展之時,堂谿公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難題。

堂谿公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見了韓昭侯後,二人便聊了起來。在談得比較投機的時候,堂谿公說:“玉是非常珍貴的寶物,如果用它做成一隻無底的酒器,請問大王,這隻酒器能否盛水?”

韓昭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能。”

堂谿公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用瓦做的罐子是非常廉價的,扔在一旁都沒人要。請問大王,它能否盛酒?”

韓昭侯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可以。”

聽到韓昭侯兩次利索的回答後,堂豁公進入了正題:“大王的回答非常正確,事實正是如此。不值錢的瓦罐雖然卑賤,卻可以盛酒,根本原因在於它不漏;價值連城的玉製酒器雖然尊貴,卻不可以盛水,同樣不能夠盛香醇的美酒,根本原因在於它會漏。其實,這個道理與做人一樣。一個不會保守秘密的國君,正如同一隻無底的玉製酒器,他除了會把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告知天下外,還會在不經意間將治國大臣費盡心血而做出的治國方針和策略一並泄露,從而導致國家製定的法令或政策延遲頒布甚至不能夠頒布。”

聽了這番話後,韓昭侯知道了堂谿公的用意。他非但沒有責怪堂谿公對自己的指責,還稱讚了堂谿公,並表示以後一定改正這個壞毛病。

韓昭侯說到做到,在以後的日子裏,他不僅說話變得謹慎起來,就連行動也變得異常謹慎,生怕自己的言行出了差錯,影響忠心耿耿的治國大臣們的工作。

一個沒有底的玉杯是不能夠盛酒的,而一個不能夠守口如瓶的朋友是不能夠真正成為朋友的。為了得到朋友的信任,為了保證與朋友間的友誼,就從保守秘密開始吧。

不可口不擇言

“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隻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說話如果口不擇言,像機關槍婦人,一陣狂掃,隻顧自己快活,不顧別人死活,是要吃大虧的。

看看下麵幾個小故事:

古時,一剃頭師傅家被盜竊。第二天,剃頭師傅非常懊惱,但是生意還得接著做,到主顧家剃頭,一臉愁容。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剃頭師傅答道:“昨夜被賊人將我一年積蓄盜去,仔細想來,隻當替賊人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

在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杯,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天莫非命。”眾人生氣地說:“生日壽誕,豈可說此不言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得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最後一位客人想:“不說他們就是我了。”主人的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來,如果說話時不加檢點,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惹怨招尤。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口不擇言,想說就說。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香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這類生活中的笑話,一定要注意避免。

如果一個人不能守口如瓶,把朋友告訴的秘密泄露給別人。這樣朋友便不願意再去信任他。失去了信任,友誼之路也將無法延續。因此,當朋友把秘密告訴你後,一定要幫助朋友保守這個秘密。雙方隻有做到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才能夠使友誼之樹常青。

帶三分俠氣,存一點素心

【原文】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釋義】在和朋友相處時,一定要本著同甘共苦、拚死相助的俠義之情;而在為人處世時,則需要有一顆純潔無瑕的赤子之心。

岐嵩之交,君子相知

趙岐,是東漢長安長陵(今陝西西安)人,曾多次反對朝廷顯宦的倒行逆施,最終成為宦官的“眼中釘、肉中刺”,欲處之而後快。於是,他們派爪牙肆意迫害趙岐的家族,並到處追殺趙岐。

趙岐為了替家人報仇雪恨,隻得隱姓埋名,過著逃亡生活。後來,他隱居在北海,以賣餅為生。當時,北海人孫嵩看他不像一個普通的小商販,於是便問他:“你的餅是自己做的嗎?”“買來的。”趙岐答道。孫嵩又問:“那你買的時候多少錢?賣出去又要多少錢?”趙岐誠實答道:“我用三十文錢買來的,然後再以三十文錢的價格賣出去。”

孫嵩聽後,覺得趙岐是一個正直誠實之人,可以相交,於是將他請到家中隱藏起來。直到這些危害朝廷的顯宦被殺以後,趙岐才得以沉冤昭雪。

不久後,他再次被朝廷重用。漢獻帝時,趙岐出任太常卿一職。後來,他作為宣尉副使到全國各地巡查。當巡查到北海時,他又與孫嵩重逢,不禁淚流滿麵,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樂意付出,贏得友誼

漢斯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既沒學曆,也沒資金,更沒背景,那他到底是靠什麼成功的呢?答案隻有一個:靠朋友們的幫助。

其實,漢斯以前是一個很孤獨的人,由於他一無所有,別人都不願意與他往來。漢斯在忍耐寂寞人生的同時,漸漸地學會了與人溝通、交往。

漢斯十分珍惜所有的朋友,他對朋友的重視甚至超過了別人的需求。隻要是朋友來訪,他都熱烈歡迎。不管經濟多麼的拮據,他都隨時在等待朋友的到來,並且真心實意地接待,有時在朋友回去的時候,還要帶些小禮物或土產之類的東西。朋友問他為何這樣,他說:“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與朋友來往,就應該讓對方感到和我來往會得到某些方麵的愉快與益處。”

“絕不自私自利,樂意為朋友付出”,是漢斯贏得朋友、取得成功的秘訣。相反,如果你隻想著如何從別人那裏獲取什麼、得到什麼,那麼你將無法交到朋友。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同自私自利的人交往、做朋友。

與漢斯相比,沃特是出身名門的“富家子弟”,他想憑著自己的“優厚條件”幹出一番事業來。但是,當他與別人交往時,首先考慮的是這個人對自己有沒有利用價值。他這樣對待周圍的人,想辦法使與自己接觸的人,帶給自己某些利益。結果,他沒有交到真正的朋友,更不用說得到別人的幫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