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求學問道篇2
7.敢於懷疑,務求真知
【原文】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釋義】人生有苦也有樂,人隻有在苦與樂中掙紮磨練,最後得到的幸福才能最久長;人在求學過程中要有敢於懷疑的精神,一旦對事物懷疑,就要仔細去觀察求證,隻有探究到事物的極致,得出來的學問才是學習到的真正學問。
不盲從權威的科學家
有成就的人往往喜歡思考,經常問自己“為什麼”。不僅如此,對別人提出的問題他們也非常關注。
1921年,印度科學家拉曼在英國皇家學會上作了聲學與光學的研究報告後,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國。當他在甲板上漫步的時候,一對母子的對話引起了拉曼的興趣和好奇。
“媽媽,這是什麼海呀?”
“地中海”
“那它為什麼叫地中海呢?”
“因為它處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所以才這樣叫它。”
“那麼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而不是其他的顏色呢?”
聽了孩子的這一問,母親一時語塞。這時母親將求助的目光轉向了人群,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饒有興味傾聽他們談話的拉曼。拉曼告訴男孩:“海水所以是藍色的,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在此之前的科學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這一解釋。它是由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勳爵得出的結論,他因為發現惰性氣體而聞名於世。他曾用太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的理論解釋過天空的顏色。並由此做出了相應的推斷,海水的藍色是由於反射了天空的顏色。從此,一直流傳了下來。
但不知為什麼,在離開了那一對母子之後,拉曼總對自己的解釋有些疑惑,好像還缺點什麼似的。害怕對不住那個小男孩,為此,拉曼深感愧疚。他想,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科學家,應該具有男孩那種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於是,拉曼回到加爾各答後,立即著手研究海水為什麼是藍的。結果證實了他的感覺,他發現瑞利的解釋實驗證據不足,決心重新進行研究。
在已有的科學基礎上,他從光線散射與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運用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漲落理論,獲得了光線穿過淨水、冰塊及其他材料時散射現象的充分數據,從而證明了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顯出藍色的機理,而這與大氣分子散射太陽光而使天空呈現藍色的機理完全相同。接著他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這就是後來被人們統稱的“拉曼效應”。
後來,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的問號,使拉曼走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使他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曆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敢於堅持的指揮家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經典名言。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亞裏士多德都同他的老師柏拉圖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亞裏士多德非常勇敢、堅決地批評老師的錯誤和缺點。於是有些人就指責他背叛了老師,亞裏士多德對此回敬了這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小澤征喜二是世界著名交響音樂指揮家。在一次歐洲指揮大賽的決賽中,小澤征喜二按照評委給他的樂譜指揮樂隊演奏。指揮中,他發現有不和諧的地方。他以為是樂隊演奏錯了,就停下來重新指揮演奏。但還是不行。“是不是樂譜錯了?”小澤征喜二問評委們。在場的評委們口氣堅定地都說樂譜沒問題,“不和諧”是他的錯覺。小澤征喜二思考了一會兒,堅持自己的觀點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們立刻報以熱烈的掌聲。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前兩位參賽者雖然也發現了問題,但在遭到權威的否定後就不再堅持自己的判斷,終遭淘汰。而小澤征喜二不盲從權威,敢於懷疑,最終一舉奪魁。
對待學問就該拿出小澤征喜二的態度,敢於懷疑,敢於堅持,才能夠做一個有見地的人。
智慧總結
生活中,機會處處都有,如果你能夠認真傾聽別人提出的問題,同時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直到得到滿意答案再罷休,你就可能取得驕人的成就,走在他人的前列。懷疑才能進步,許多新知識、新技術都是在懷疑中產生的,所以說沒有懷疑就沒有新發現。
8.不要表麵花哨,專心鑽研實質
【原文】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釋義】一個人,如果要求取學問,必須要做到專心致誌,排除一切私心雜念才可以成功。而如果在立誌修德時卻又想著功名利祿,這樣一定不會得到真實的造詣;一個人,如果讀書時不重視學術上的探討,而興致隻停留在吟詩作賦、講求風雅上,那麼,同樣不可能取得較高深的造詣。
十年磨一劍,潛心做學問
古代有個非常擅長射箭的人,叫甘蠅。傳說他隻要一張弓,走獸就會被射倒在地,飛鳥就會從空中落地。
在他35歲的時候,他收了一個叫飛衛的學生。飛衛雖然是甘蠅的學生,但是他的技藝比甘蠅的還妙。
後來,飛衛也收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叫紀昌。紀昌向飛衛學射箭,飛衛開始時並不教他,而是讓他練習不眨眼。飛衛說:“你如果學會不眨眼,那麼,你就可以談射箭了。”紀昌是個非常認真的學生,他回家後便開始練習: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妻子的織布機,甚至每晚睡在織布機下。就這樣堅持練習了一段時間,他真的能夠做到不眨眼睛了。
於是,他去報告飛衛,說自己能夠做到不眨眼睛了,是不是可以練箭了呢?誰知飛衛說:“還是不行啊,你還得學會看:在看小東西時,要像看大東西一樣細;看細微的東西時,要像看顯著的東西一樣。回去練吧,能夠做到這樣後再告訴我。”
紀昌回到家中,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後,終於想出了練習老師所教內容的方法。他拿一根長毛係上一隻虱子,並懸掛在窗戶上,然後每天堅持看著這隻虱子。十天之後,他感覺虱子開始變大,而且與日俱增;三年之後,他已感覺虱子大得像個車輪。他再看別的東西時,都覺得像山嶽一樣大。於是,他用北方角製的弓和南方蓬製的箭杆射那隻虱子,一箭就不偏不倚地穿透虱子的中心。紀昌興奮地跑去報告飛衛。飛衛也非常高興,他拊掌摸著胸膛高聲說:“祝賀你,紀昌,你學會射箭了!”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要真正掌握一門學問,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拿出幾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來學習領悟它,這樣才能得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學問。
堅持不懈,勤於學習
有一個名叫孫可的女孩,她雖然隻是個普通的高中畢業生,卻進入了一家著名外資企業,成為了總經理的秘書。
她隻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麵臨的卻是兩位不同國籍的老板:一個是英國人,一個是法國人。然而她卻能對應自如,更不可思議的是,有時這兩個老板還聽從於她的“發號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