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求學問道篇1(1 / 3)

第四輯 求學問道篇1

《菜根譚》說: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於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心於吟詠風雅,定不深心。專心致誌是一種至上的求學態度,是求得真才實學的不二法門。因為隻有拋開雜念、心無旁騖,才能夠客觀而全麵地吸收到廣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思想。

1.讀書有樂趣,心神皆入境

【原文】善讀書者,要讀到手舞足蹈處,方不落筌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跡象。

【釋義】會讀書的人,要能讀到心領神會,充分理解書中的樂趣、精髓,才不會因陷入文章詞句中而受語言的拘泥,局限於窠臼之中不去;一個真正擅長觀察事物的人,必須把全部精神都注入到事物當中,跟事物結合成一體,才不至於被事物的表麵形跡所迷惑而不明白真相。

死讀書本,貽笑大方

學以致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能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能充分發揮知識的力量。知識隻有在實踐中才會發揮巨大作用,這正是獲取知識的關鍵所在。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就需要具備學以致用的習慣,使知識為你所用。

清朝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實際問題時,就顯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裏讀了好幾天,並自以為熟通兵法了。正好趕上一群土匪聚眾生事,於是他召集了鄉兵,前去平亂。可是當他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行事之後,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自己還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對此書進行一番研究之後,自認為可以把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他設計的圖紙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麵八方的溝渠流進了村裏,險些淹沒了全村。

紙上談兵,誤己亡國

眾所周知,伯樂是以相馬聞名於世的。後來,他把自己的相馬經驗寫成了一本《相馬經》。他的兒子看過此書後,樂不可支,認為自己也會相馬了,於是便出門尋馬,結果卻相回來一隻大蛤蟆。伯樂哭笑不得,問他怎麼相的。他兒子說:你的《相馬經》不是說,駿馬的特征是“隆柔蛞口,蹄如累鞠”嗎?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大笑,但是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那些書呆子不能將書本知識應用在實踐當中,不知道把學與用結合起來,因此,在關鍵時刻往往會誤了大事,釀成大禍。戰國時期的趙括便是著名的例子。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誤中秦國的反間計,不顧眾人反對,撤下作戰經驗豐富的廉頗,起用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自恃才高、目中無人的趙括雖然熟讀兵法,但卻不會臨陣應變,一到長平就被白起引入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結果被圍困四十多天。最後,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被亂箭射死。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趙括熟讀兵書,倒背如流,其結果隻能是紙上談兵,做了秦人的刀下鬼。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看來讀書不能死記硬背,做紙上談兵的談客,要領悟其中精髓,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智慧總結

懂得讀書的人,要學會發掘讀書的奧妙,不能隻單純地讀懂書麵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要和現實生活相聯係,能夠將書本上的理論用於實踐中。如果單純地讀懂《相馬書》,而不去做社會實踐,是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相馬師的;同樣,如果隻是熟讀兵書,倒背如流,而沒有實際的作戰經驗,也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將領的。

2.心地純潔,讀聖賢書

【原文】心地幹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齎盜糧矣。

【釋義】擁有聖潔心靈的人,才可以讀聖賢書,讀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則,看到好事就悄悄用來滿足一時的私欲,而聽到名言警句就私下用來掩飾錯誤,就等於在給敵人提供武器,給強盜運送糧食。

讀書要先珍惜書籍

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收藏的書籍有萬餘卷。每天早晚檢索翻閱這些書籍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數十年來從未間斷。令人驚奇的是,他的書籍全都嶄新得如同未翻閱過似的。

他的門生們都感到很奇怪,於是向司馬光詢問其中的緣故。

司馬光對他們說:“金銀財寶是商人們收藏的目標,而對於我們讀書人來說,能擁有的就隻有書籍了,所以應當萬分珍惜。就拿我來說吧,為了防止書籍生蟲發黴,我每年都要將書籍拿出曬一曬,使它們如新的一樣。在每次閱讀前,我都要檢查一下書桌是否是清潔,然後在書桌上墊上褥子,然後才在上麵翻閱這些書。每當讀完一頁,我都小心翼翼地先用右手拇指托著書麵的邊沿,然後用食指夾著書頁輕輕翻過。但是,每當你們翻書的時候,總是抓起來就翻,絲毫沒有介意,一點都不像愛惜書籍之人。如果這是一大堆金銀,你們肯定會細細地數,慢慢地翻,因為怕數錯。我覺得,你們珍惜書籍的精力還不如珍惜錢財用得多。對於這樣的人,他的誌向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你們要想有所成就,就應該先學會珍惜書籍。”

用心鑽研方可讀書

南宋的朱熹開創了中國儒學的一個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時間都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讀書十分刻苦用心,與他同齡的孩子僅滿足於讀書、識字、背誦相比,他卻更傾向於用心去體會聖人所講的道理。他常常為一句話所含的意義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寢。一旦他領悟了其中的道理,便又高興得不能自禁。朱熹不僅讀書刻苦,而且非常善於總結學習方法。他喜歡博覽群書,但從不貪多貪快。他認為,讀書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讀得再多也沒有用。早年他在讀《周禮》時,聽人說《周禮》的每一句話都仿佛從聖人心中自然流出,但當時他並不理解。後經多年研讀、揣摩,終於豁然開朗。他曾比喻說這就好像以前隻聽說糖是甜的,鹽是鹹的,今天親自嚐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為糖甜、鹽鹹。他還形象地把讀書比作射箭,剛剛練習時,隻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經反複訓練,最終要射中靶心,否則也就不能說學會了射箭。朱熹認為,讀書的目的在於弄懂書中的義理,爾後再按照這些義理去做。

朱熹在十七八歲時讀《孟子》,到了二十歲,隻能逐句去理解。以後才明白,書中很多長段是首尾相連的,不能割斷了它們的聯係,隻有把大段的文字綜合起來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朱熹讀書還十分講究循序漸進的方法。他認為,讀書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比如要先讀《論語》,再讀《孟子》;先讀《論語》的“學而”篇,再讀“為政”篇。讀某一本書或某一篇時就要讀到把它弄懂為止,再接著讀下麵的內容。這樣,讀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就可以說把知識學到手了。

朱熹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他早年興趣廣泛,禪、道、楚辭、詩、兵法樣樣涉獵。但後來,他又轉向專攻儒家經典研究。這“一博”、“一專”,為朱熹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熹的讀書經驗值得後人認真學習。

智慧總結

不能為讀書而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長學問、陶冶性情,獲真知、建功立業。所以讀書要用心刻苦、精於鑽研才能獲得真知。

3.讀書求知,常悟常新

【原文】憑意興作為者,隨做則防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釋義】人如果僅憑一時衝動和興致去做事,就不會堅持到最後,因為激情和興致一過,就再也不能堅持下去了,這樣是難以長久奮發上進的;從情感出發去領悟真理的人,有能被領悟的地方,也會有被感情所迷惑的地方,畢竟情感不是一種永久光亮的引導明燈。

手不釋卷,創造帝業

學習使人進步,這是人人盡知的道理。對於普通人來說,找點時間學習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對做了皇帝的人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然而,康熙皇帝執政61年,卻能一直堅持學習,博覽群書,這在中國諸多皇帝中是非常少見的。

康熙從小就養成了愛好讀書的習慣,做了皇上後仍是如此,一生好學不倦。從中國的四書五經、詞章、曆算等傳統文化到西方的人文、地理、醫學、幾何等自然科學知識,他無不進行研讀,尤其對儒家的經史子集更是情有獨鍾。他的禦書房裏,擺滿了各種古今書籍,其中有好多是他親自主持編纂的,如《數理精蘊》、《康熙字典》、《律旨正義》等等。正如他在《庭訓格言》中所敘:“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猶手不釋卷。誠天下事繁,日有萬機,為君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靡可以寡過。”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附庸風雅、炫耀知識,而是“於典籍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實現於今。”身為一國之君,他為求治國之道,使自己少犯過錯,常以古今義理自悅,數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康熙認為:在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如果不鑽研儒家思想,不通曉“帝王之學”,便不能有效地治理天下。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即便是嚴冬酷暑,他都能堅持學習。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他下令將朱熹的靈牌入祀孔廟,讓其進入“十哲”之列。他以理學為其製定政策、駕馭群臣、教育百姓的理論基礎,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重用了一批理學名儒。如重用理學家李光地,責成他編成了《朱子全書》和《性理精義》,鼓吹程朱“存天理滅人欲”和“忠孝節悌”等理學要義。

對於外來文化,康熙也是持積極態度的。對於自明末始傳入中國的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他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對於隻要不犯法度而又精通科技的西洋人,他都積極加以任用。在這一點上,康熙開創了帝王的先河。

他曾任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作為自己學習天文和數學的啟蒙教師。在那段時期內,他學到了天文曆算的基礎知識,了解了當時天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他曾向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學習過幾何、代數三角等課程。他不僅自己學習,而且還積極組織數學家編寫《律曆淵源》和《數理精蘊》,為傳播西方科學技術做出了貢獻。

除此以外,康熙對音樂、美術也很感興趣。根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回憶,康熙曾經學習過西洋樂理,並且能夠演奏西洋樂器。為了更好地學習,他仿效法國科學院,在宮中建立了有畫家、雕刻家、製造鍾表和天文儀器的工匠等人參加的科學院,還曾經舉辦過西方美術作品展覽。

在三藩動亂期間,康熙軍政事務十分繁忙,經常徹夜不眠,以至於累得生病吐血。但即使是這樣,他在療養期間,還是手不釋卷。

在和平時期,康熙帝更是孜孜不倦,惜時如金。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54年),他在南巡期間,仍然堅持學習到深夜。每當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他乘坐的大船上依然燈火通明,此時他正在與高士奇興致勃勃地談經論文呢!高士奇怕皇上勞累過度,要起身告辭。康熙卻笑了笑說:“不用那麼著急,今天如果不弄明白這個問題,朕是無法安睡的。再說朕從五歲讀書,每天睡晚一點已養成習慣了……”

康熙無論到哪裏去巡視,都會很認真地聆聽別人提出的問題,並且一起研究解決,哪怕是平民百姓,所以,他在幾次南巡中發現了很多人才。

康熙勤奮好學、讀書不倦的精神,不僅給了他文治武功的能力,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功業卓著的政治家,成為名垂千古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