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求學問道篇1(3 / 3)

玄奘終於走出浩瀚的沙海,經過了半個月的苦難曆程,來到了高昌國(在今新疆境內)。唐僧的到達,使整個高昌國上下一片沸騰。高昌國王聽說這個消息後,特派使臣前去迎接。

在高昌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後,玄奘告別了國王,繼續沿著絲綢之路前進。他穿過新疆,翻過終年積雪的淩山(今天山穆索爾嶺),路過大清池(前蘇聯境內侵塞克湖),到達素葉城(現在蘇聯的托克馬克,也就是西突厥葉護可汗王廷所在地),渡過鳥滸水(今中亞阿姆河),後又折向東南,重新登上帕米爾高原,通過鐵門關天險(在今阿富汗巴達克山,是西突厥南端的要塞),又過了葉火羅(今阿富汗北部),仔細算來整整走了一年。終於在628年夏末,他到達了天竺的西北部。

工夫不負有心人,玄奘曆盡磨難終於來到了天竺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這個寺廟位於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聽說玄奘到來後,1000多個和尚手捧香和鮮花表示對他的熱烈歡迎。

當時那爛陀寺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悠久曆史,寺內常有僧眾多達萬餘人。年過百歲的佛學權威戒賢是這座寺廟的主持,因年歲已高,故而早已不講學了。然而,玄奘西天求取真經的精神深深感動了這位佛學權威人士,他破例收玄奘為弟子。同時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情誼,特地為玄奘重開講壇。他不辭勞苦,整整用了15個月的時間親自給玄奘講解最高深、最難懂的佛經《瑜珈論》。

玄奘在那爛陀寺用了五年的時間,精研佛學理論。在寺裏,除戒賢精通全部經論外,在一萬多個和尚裏,僅有千餘人能通曉20部,僅有五百人能通曉30部,僅有十人能精通50部,而十人中就有玄奘。至此,他真正成了博學多才的佛學大師!

為了學習更多的佛學理論,玄奘辭別了戒賢,開始外出遊學。他沿著恒河先到了現在的孟加拉,接著到了印度半島東岸南邊的達羅(與現在的斯裏蘭卡隔海相望),又沿著印度半島西岸北上,訪問了阿旃陀石窟(世界著名的藝術寶庫),並曾一度深入印度半島的腹地。然後,他又經過巴基斯坦,到了印度河北邊的克什米爾南部的查謨。為了更好地進行佛學理論研究,他在這裏居住了兩年。整個天竺都傳遍了玄奘的美譽,他被公認為天竺最博學的佛學大師之一。

唐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帶著650多部佛經,從西域回到了長安。

玄奘回來的這天,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在接受了熱烈的歡迎後,他在著名的弘福寺裏安放了他帶回來的經卷和佛像。

唐太宗聽說了他去取經的事情,為他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折服。於是,他特別委派宰相房玄齡去長安把玄奘迎接到洛陽行宮裏來,然後隆重接見了他,並饒有興致地聽他述說了在西域和天竺的見聞。聽完玄奘仿佛神話故事般的講述後,太宗更加佩服他了。

玄奘在洛陽為太宗和那裏的僧人講解了一段時間的佛經後,啟程離開洛陽回到了長安。回長安不久,他在弘福寺和慈恩寺開設講壇,並在慈恩寺修建了一座大雁塔,作為儲存經書的地方。

玄奘一生苦心研究佛法,經過二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和譯員們總共譯出了佛經75部,共1335卷。另外,他和辯機和尚一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

玄奘取經的事例說明,隻要堅持不懈、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一定會取得成績。“滴水石穿,繩鋸木斷”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學貴有恒,以勤為本

語言學專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奮進的經曆。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傳授他的治學之道。他說他的成功來自於刻苦勤奮。他年輕時夜以繼日地看書,天文地理、經史子集,無所不包,為後來做學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24歲學英語,27歲學法語,50歲學俄語,80高齡開始學日語。這種精神是他後來精通六國語言和幾十種中國方言的秘笈所在。文革期間,王力遭到批鬥,晚上堅持著書立說。1976年以後,他加快了研究的進度,每天堅持工作8小時以上。正是勤奮刻苦地學習,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學多才而且碩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寫了40多種學術著作;近200篇科學論文,共上千萬字(譯著不計在內)。他的研究涉及語言學的廣闊領域,無論是語法、音韻和詞彙,還是漢語的現狀和曆史,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一切,無不是用勤勞的學習而獲得的。

王力非常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文字改革,漢語規範化和推廣普通話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他還積極領導漢語教研室對語言文字教學的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他主編的《古代漢語》,從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國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

如果說天才,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可這“天才”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通過勤奮學來的;如果說成功,王力教授也是當之無愧的,而這成功的途徑,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來換來的。古時候,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無不體現著一個“勤”字。青年人要養成勤的習慣,唯有如此,才會在成功之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智慧總結

求學問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學有所獲、學有所成,需要長期積累並勤加練習。隻有這樣,堅持如一地朝著既定目標做下去,才能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俗話說的“隻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也就是這個道理。

6.不宜急於求成,自當持之以恒

【原文】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記者,非邃養;施為宜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

【釋義】磨礪自己的意誌應當像煉金一樣,反複鍛煉才能成功,急於成功的人,難以練就高深的修養;做事就像使用千鈞之力的弓弩一樣,要有的放矢,如果輕易施為,不會建立宏大的功業。

逆境勤學上進,讀書陶冶情操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宋真宗率領文武百官出遊,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整個南京城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要一睹皇帝的容顏。應天府書院的學生都跑出去了,唯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非常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皇上真的來了,千萬別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這個學生頭也不抬,隻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遲。”說完仍舊繼續讀書。果然,第二年這個學生就金榜高中,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北宋名臣範仲淹。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人。他的祖父範讚時,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範墉,曾任職於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一同投宋,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範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不幸去世,範家失去了生活來源,範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隻好帶著尚在繈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

朱家是長山富戶,範仲淹少有大誌,每日刻苦攻讀,他為了砥礪心誌,21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寺廟裏讀書,經常青燈伴孤影,每當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範仲淹的生活極其艱苦,他每天煮上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蘸著韭菜花吃下,就算是一頓飯。雖然生活清苦,但他毫不介意,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讀書上。朱家子弟各個不學無術,花天酒地,範仲淹看不慣,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煩了,便脫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範仲淹聽了,覺得不對勁,這分明是說自己不是朱家人,便繼續追問,朱家子弟覺得失言,便不再言語。但是有人告訴他:你非朱家人,乃姑蘇範氏之子,是你母親帶你嫁到朱家。範仲淹聽完深受刺激和震動,下決心脫離朱家獨立生活,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辭別母親,離開長山,獨自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那時候的南京,是人口稠密的大都會,教育事業發達,這兒的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有許多奮發向上、年輕有為的學生,還有許多操行方正、德才兼備的老師。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誌同道合的同學相互切磋,又有名師可以請教,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而且學院免收學費,這是範仲淹求之不得的。

在應天書院,範仲淹晝夜不停地苦讀,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範仲淹沒有經濟來源,因此,他的食物也很不充裕,有時連粥都喝不上,為了節省,一天隻能喝一頓粥,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他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是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這個同學回家把範仲淹的情況告訴了父親,於是留守就叫人給範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飯菜都放壞了,仍不見範仲淹吃一口。那同學問他為什麼不吃?範仲淹說:“並不是我不領情,我已吃慣了粗茶淡飯,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得下粥嗎?”

五年寒窗苦讀,範仲淹終於成為一個博學多才、能詩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範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從此北宋曆史上多了一位名臣——範仲淹。

範仲淹為官近五十年,做了無數好事,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整頓邊疆、興利除弊。他在《嶽陽樓記》中勸勉失意之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範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也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範仲淹的思想和行動,贏得了後世人的敬仰。

自學成材,終生不輟

錢穆是現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從鄉村中走出來的國學大師。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後又隨西南聯大到西南後方,直到1940年離開昆明去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教。這期間也曾在清華兼課,可以說是對北大、清華兩校都有影響的國學大師。

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與同代其他思想家、學問家不同,他沒有念過大學,非學院派;他沒有留過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長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來自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鄉村。他是從鄉村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來的史學巨擘。他在中小學任教之餘,利用一切時間,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考據、訓詁亦極嗜好,終身以史學為歸宿。

他的勤奮是很有特點、也很有代表性的。他無論是吃飯、課間休息、上廁所都要看書,不分嚴寒酷暑,夏天為防蚊叮,他學父親把雙足放在水中堅持夜讀。又效仿古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的方法,定於每日清晨必讀經、子等難讀之書,夜晚後開始讀史書,中間上下午讀一些閑雜書,科學安排時間。為了提高讀書效率,有時間思考問題,1918年他學會了靜坐,每天下午四點後必在寢室靜坐,體悟到人生最大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才能靜,才能排除雜念,專心攻讀和思考。

智慧總結

一個人學識水平的深淺決定其思想行為的高度。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並非一朝一夕得來,需要不斷努力,經年累月,甚至是一生的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