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學習,完成巨著
漢代的王充,是通過敏而好學,刻苦努力而成功的。王充,東漢時會稽上虞人,出身於“房門種族”,沒有什麼家底儲備,過著清貧的日子。在《論衡?自紀篇》中,王充這樣敘述自己的青少年時代:童年時與其他兒童遊戲,不隨便打鬧,“儕倫(指小夥伴)好掩雀、捕蟬、戲錢”,“充獨不表”。
王充15歲時到京師洛陽進太學深造,開闊了眼界。但太學裏的學習並不能使王充感到滿足。《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即學習時不拘於經典詞句,而是廣讀群書。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書,他經常到洛陽的書肆中去看書。在熱鬧的街市裏,他也能全神貫注,甚至暗暗背誦下特別好的詞句。王充學成之後,感到自己在仕途上不會有太大的成就,於是回到家鄉,一麵授徒講學,一麵自己著述。
王充所處的時代,雖然表麵上顯得比較平靜,但仍舊潛伏著社會危機,階級矛盾也有所激化。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從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需要出發,把先秦儒家,陰陽五行思想糅合,改造為“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儒學,成了官方的正統思想。在這一基礎上帶有迷信色彩的讖緯之學在東漢時亦有所冒頭。讖,就是偽造上天所謂的文書,其中有預言、啟示之類;緯,就是用天人感應的神學理論去注解古籍。顯然,這種讖緯學說是充滿各種迷信的荒誕之說,其影響所及,使“眾書皆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王充對此“疾之無已”,因而奮筆著書。針對當時思想界的問題,他寫下了《大儒》、《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等書。現在保存下來的隻有《論衡》一書。《論衡》分30卷,85篇(現存84篇),約30萬字,這是王充從34歲開始,前後用30多年時間,寫出的一部充滿戰鬥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巨著。
《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在寫這部書時,閉門謝客,拒絕一切婚喪慶吊的應酬。在自己臥室的書架上,到處放著筆硯、刀和竹木簡,一有什麼想法就隨時記下來。直到臨終才完成此書。王充解釋《論衡》這一書名時這樣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就是衡量言論得失和真偽之作。在這部巨著中,在對已成為官方思想的漢代唯心主義哲學和神學迷信進行係統的批判中,展現了王充的大無畏精神。同時對先秦以來的主要思想流派進行了評論,從思想的承繼關係中,對漢代思想作出總結。
王充晚年生活困苦,直到71歲去世時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到東漢末年,經過蔡邕、王朗等人的整理,這位偉大而傑出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傳後世,成為偉大而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王充一生從來沒有中斷過學習,他所取得的成就,驗證了活到老、學到老的重要意義。
智慧總結
做學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也是無窮無盡的,集中起來,離不開“有恒”二字。若要持恒,就要處理好讀書和做事的關係。能否做到持恒的關鍵在於你是否善於擠時間學習。
4.剔除外物幹擾,直覓本來事物
【原文】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固了;人心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釋義】人的心中生來就有一部好文章,但是,讓人覺得惋惜的是,這部文章卻被後天的物欲雜念給封閉了;人的心靈深處生來就有一首美妙的音樂,同樣讓人惋惜的是,這首曲子卻被後天的妖邪歌聲和豔麗舞蹈給迷惑了。所以說,一個真正有才學的讀書人,需要排除一切外來物質的引誘,用智慧來尋求自己的天性。隻有這樣,才可能得到終生受益的真正學問。
好文章要用心體悟
有一個人尋找快樂的小故事,恰恰和人們在物欲雜念中尋找好文章和真理一樣的無知。
一個滿懷煩惱的年輕人走在路上,他麵色憂鬱,急匆匆地行走著。路邊的風景非常漂亮,他卻顧不上看一眼。
“你怎麼了?”有人拉住他問道。
“我在尋找快樂。”說完他又急急忙忙趕路。
好多年過去了,年輕人已經不再年輕,他已經成為了一個中年人,但還是腳步匆匆,繼續尋找快樂。
這時候又一個人攔住了他,問道:“你在忙什麼呢?”
他很不耐煩地回答:“我在尋找快樂,你別耽擱我的時間!”
說完,他又踏上了尋找快樂的旅程。
又是好多年過去了,中年人已經須發蒼白,滿臉皺紋,步履蹣跚,可他還是沒有找到快樂。
他走得累了,就坐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休息。他有些絕望,自己用了一生的時間去尋找快樂,至今卻一無所獲,仍然不能擺脫煩惱。正在這時,有一個人走過來問道:“你找到快樂了嗎?”
他沮喪地搖頭歎息。
“給你講一個故事吧!”這個人說。
尋找快樂的人漫無目的地看著腳下的一株小草,沒有表示反對。
那人開始講故事了:據說,宇宙中有一顆神奇的星星,這顆星星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它能夠使人遠離痛苦、充滿快樂,因為那裏就是天堂。
通往這顆星星的道路隻有一條,還被上天鎖上了。為了給人類保留一點步入天堂的希望,宇宙大神就把打開這道門的鑰匙藏在一個人們不容易發現的地方。這樣,既不至於毀滅人們跨入天堂的希望,也不至於讓所有的人都能找到。
鑰匙放在哪裏呢?宇宙大神猶豫難決。大海深處?不好!雪山頂峰?不好!天涯之角?不,還是不夠完美。想了很長時間,最後他終於想到了一個很好的地方,那就是把打開天堂的鑰匙放在人類的心靈深處。
這的確是一個絕妙的主意,每個人都想找到通往天堂的鑰匙,但自己的心靈卻很少有人注意。隻有在踏遍天涯海角的每一寸土地都無所發現的時候,隻有懂得反省自身的時候,聰明而善於思考的人才會低頭去巡視自己的內心,也隻有那個時候,距離天堂才不再遙遠。
聽完故事後,尋找快樂的這個人被路邊的一株小草所吸引。隻見小草慢慢長大,先長出一個個花蕾,最後開出了一朵朵小花,無名的小花在微風中發出淡淡的清香。這一刹那,他的心中閃出了亮光,他猛然醒悟。
好文章就和真理、快樂一樣,都在人們的心中。隻要人們用心去體會、去發現,執著地按著心中的願望去努力,就會得到真正的好文章,領悟出真正的人生哲理。
好作品要嚴肅創作
司馬遷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他拋去了私心雜念,一心著書,寫出了淩厲百代、睥睨古今《史記》。司馬遷在其父司馬談死後第三年被任命為太史令。他立誌要寫一部史書,通過搜集天下的舊聞軼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終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如饑似渴的讀國家珍藏的書籍!同時整理各種曆史資料,目的隻有一個,完成這部著作。
有一天,上大夫壺遂來拜訪司馬遷。他看到司馬遷埋頭看書,孜孜不倦的樣子,有點不明白,就問:“子長!聽說你想寫部史書,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沒日沒夜苦讀,不覺得太辛苦了嗎?”
司馬遷說:“先父在世的時候說過,周公死後五百年,出了個孔子,寫了《春秋》。孔子死後到現在又有五百年了,應該有人能寫出像《春秋》那樣的書。先父去世了,這件事理所當然地應該由我來承擔,我不敢不努力啊!”
壺遂了解司馬遷的心思,理解了他的寫作意圖後,高興地點頭說:“子長,我明白了。你是要把這盛世的美德發揚光大,是在做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啊。我祝你早日成功!”
司馬遷開始了嚴肅認真的寫作。他反複研究和比較曆代的史料,認真整理自己親手凋查來的事實。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翔實全麵,敘述生動感人的《史記》誕生了。它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記錄了遠古時代的黃帝至漢武帝時代的幾千年曆史,氣魄宏大,比起《春秋》有過之而無不及,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智慧總結
興趣廣泛者,能夠學到多種多樣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必須要堅守自己本來的誌向,堅持不懈地向自己認定的目標前行。因為如果一個人學有所得,但目光太狹隘,這樣會使其固執己見;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廣聞博見,但是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那麼一定會一事無成。這樣看來,其實人間真理和真學問根本無待他求,隻要向自己心靈深處尋找就可以了。因為屬於本然之性的真理和真學問就在人們的心中,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良知。
5.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原文】繩鋸木斷,水滴穿石;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釋義】如果用繩索當鋸來鋸木頭,時間久了也可以將木頭鋸斷,水滴落在石頭上,時間久了也可以穿透堅硬的石頭,同樣的道理,人在做學問的時候,隻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夠有所成就;幾條小河中的水彙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條較寬的河流,瓜果成熟後,自然就會從枝頭掉落,同樣道理,修行學道的人也隻有遵守自然規律才能修成正果。
堅持不懈,終成正果
說起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可謂是家喻戶曉。雖然小說中提到的人物以及斬妖除魔的故事大都是作者虛構的,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的確有唐僧這個人,他就是唐朝的玄奘,他也的確去天竺取過經。
玄奘因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而被譽為三藏法師,所以又被稱為唐三藏。
玄奘對佛教如此熱愛,是有一定淵源的。他出身於一個官吏家庭,全家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從小就受佛教的熏陶,加上天資聰慧,一學就懂,因而就逐漸愛上了佛學。
當年,隋朝政府在洛陽考選和尚,13歲的玄奘被破格錄取,如願成為一名和尚。唐朝初年,為了增長見識、多學知識,他前往四川研究佛經。到了四川以後,他發現該地儲存的漢文佛經翻譯得不完全,甚至是不準確的,越深入研究就感到疑問越多。於是,他開始用心學習梵文,並決心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去求取真經,使佛法更進一層。
天竺距離大唐非常遠,為了安全,他去了一趟長安,邀約了幾個誌同道合的同伴。可是計劃不如變化快,正當他們要啟程時,朝廷卻頒布了嚴禁私人出境的法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當時唐朝初建,邊境經常遭到突厥的騷擾。他們的出國申請被官府駁回後,這些夥伴都打了退堂鼓。但玄奘西天取經的決心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他找機會準備隨時出發。
唐太宗貞觀三年(),他混進了返回西域的客商裏,從長安出發,打算先闖過玉門關。然而,他剛到涼州(今甘肅武威縣),都督李大亮便發現了他並把他看管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後,李大亮硬逼著他沿原路返回。後來,他在一位好心和尚的幫助下,好不容易連夜逃出了涼州。真是好事多磨,由於他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快到玉門關時,他騎的馬被累死了。玄奘經過五座烽火台後,便進入了荒無人煙的莫賀延磧(哼戚)沙漠,這就是號稱八百裏流沙的大戈壁灘。
在這樣的大戈壁灘上行走就如爬山一樣艱難,他堅持走了100多裏後,實在口渴難挨,於是停下來喝口水。由於全身沒有一點力氣,他一不小心把皮囊裏的水全都潑光了。他向四周張望,所望之處全是茫茫的沙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滴水。他想既然這樣,要想活下去就得咬著牙挺過去,否則別說取經,就連性命也難保。於是,他竭盡全力、極度艱難地堅持走了五天,後來他感到天旋地轉,緊接著便昏倒了。一直到了半夜,他才被刺骨的寒風吹醒。天亮後,一片綠洲突然出現在他的眼前。這綠洲對他來說無疑就是雪中送炭,他欣喜若狂,踉踉蹌蹌地奔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