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劑[從正說積寒久冷,口吐腥穢,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為大寒之病,宜以薑、附、胡椒燥熱。若因濕氣而病,則以白術、陳皮、木香、蒼術之類治療。這些皆為燥劑。[時珍說濕有外感,有內傷。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汽水濕,襲於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於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燥以苦寒之劑;濕而有寒,燥以辛熱之劑,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
濕劑[完全說津耗為枯。五髒痿弱,榮衛涸流,必須潤以濕劑。[時珍說濕劑當作潤劑。枯者燥也,秋令時,風熱忿鬱,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類,皆為潤劑。養血則用當歸、地黃之類,生津則用麥門冬、栝蔞根之類,益精則用蓯蓉、枸杞之類。
[劉完訴說配製藥方的原則,欲成就七方十劑的功用,必以氣味為根本。寒、熱、溫、涼四氣生於天;酸、苦、辛、鹹、甘、淡六味成於地。所以,有形為味,無形為氣。氣為陽,味為陰。陽氣出於上竅,陰氣出於下來。氣化則精生,味化則形長。故地產之物養形,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天產之物養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瀉為陰;鹹味湧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各隨五髒之病,而配製藥性的品位。故方有七,劑有十。如果方不滿七,則不能窮盡藥力的變數;劑不滿十,則不足以窮盡藥劑的用處。方不對證,則不是方;劑不除疾,則不是劑。此為太古先師,設繩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出規矩以為方圓。萬物各有特性,對它們進行製用、變通,配製成藥品、藥劑,自然功用無窮。像這樣,有些因其特性產生作用,有些因其所長進行配製,有些因其氣味相同而相互需求,有些因其氣味相克而相互製約,有些因氣味有餘而補不足,有些因氣味相感應而以隨意使用,有些質地相同而性質各異,有些名字相異而實質相同。故蛇之性上串而做引藥,蟬之性外脫而退眼翳,虻飲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即所謂因其特性而產生作用。浮萍不沉水,可以治醉酒;獨活不搖風,可以治風病,即所謂因其所長進行配製。麻,屬木穀而治風;豆,屬水穀而治水,即所謂氣味相同則相互需求。牛為土畜,乳可第一卷序列
以止渴疾;豬屬水畜,心可以鎮恍惚,即所謂因其氣味相克而相互製約。熊肉振作衰羸,兔肝明朗視力,此所謂其氣味有餘而補不足。鯉可治療水病,鶩也利於水病,即所謂因其氣味相感應而隨意使用。蜜成於蜂,蜜溫而蜂寒;油生於麻,麻溫而油寒,此所謂質地相同而性質各異。蘼蕪生於芎
,蓬
生於覆盆,此所謂名字相異而實質相同。如此之類,不可勝舉。故天地賦形,不離陰陽;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類,生於陽而屬於陰;鱗甲之類,生於陰而屬於陽。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腎;黃石脂法土,色黃而主脾。故觸類而推,莫不有自然之理。欲為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討論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而去夜遊,無足而去登攀,動則撲倒殞命,這樣就想把疾病治愈,從來沒有過。
雷
《炮炙論·序》:世人用藥,應當知道藥方中的藥也有君臣之分;辨明了藥之君臣,也就明白了藥的互相製約。比如,鹽草沾上尿液,可立刻消除斑腫之毒。鮭魚插進樹幹,樹便立即幹枯;如果再用狗膽塗灌插魚之處,樹又會茂盛地生長。無名可鎮痛,即使是手指截斷,塗了它也隻當是去掉了指甲與毛發;聖石可以治療失明,明目效果正如陰雲離日。當歸可止皮破,它的頭、尾效果不同;蕤子可以治療久睡和失眠。破舊的甑中箅可淡鹽味,就好像蜜枳枝可淡酒。鐵器遇見神砂,會變成泥、粉;石頭粘了鶴糞,會化作飛塵。把鸞血煉成膠去粘連斷弦、折劍,弦、劍永不斷;江海枯竭了,投放燕子就會立刻泛起波浪。要想鉛不怕火,須依靠補天石;如果希望身體勁健,就不要忘記紫背。水中生火,還需猾髓;要長牙齒,還得依賴雄鼠的骨末。頭發、眉毛掉了,塗半夏就可立即生長;眼目歪斜,服用五加皮就會自己端正。腳上長了肉刺,把菪根係在褲子上就可以鎮痛。夜尿頻多,可在晚上煎萆服用。若患腹大之
病,可調鸕鶿末飲;月經過多,可飲甜瓜子末調成的羹。咳嗽幹嘔,天雄泡過之後酒服;如果遍體疹風,可以用附子旁生者研成末冷酒調服。腸虛瀉痢,須搗五倍子作末水服;久渴心煩,適宜服用竹瀝。治療斑症腫塊,全仗消石、硇砂;想增進食欲,須煎服蘆根、厚樸。強筋健骨,須是蓯蓉、鱔魚作末,伴黃精汁丸服用;駐色延年,須用黃精汁拌神錦,在柳木甑中清蒸七日後服用。口含陰膠,可以知道瘡痛所在;產後肌肉浮腫,甘皮酒服。口舌生瘡,搗根黃、屠蘇作末含於口中。頭痛,可在鼻中置消石粉末;心痛,可用延胡做散酒服。如此百種,是藥之功用。
氣味陰陽《陰陽應象論》記載: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陽為氣,陰為味。味歸於形,形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於下來,陽氣出於上竅。清陽發於肌膚,濁陰走於五髒;清陽充實四肢,濁陰歸於六腑。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瀉為陰;鹹味湧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味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須根據各自特點使用。
[李杲說藥有溫、涼、寒、熱之氣,辛、甘、淡、酸、苦、鹹之味。還有升、降、沉、浮之比較,厚、薄、陰、陽之不同。一物之內,兼有氣、味;一藥之中,也有理性。或氣同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氣像天,溫熱者為天之陽,寒涼者為天之陰;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即是順應上天。味像地,辛、甘、淡者為地之陽,酸、苦、鹹者為地之陰;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與之呼應。氣味薄者,輕、清,並形成物象,因為它源於天而親上。氣味厚者,重、濁,並形成實物,因為它源於地而親下。
《六節髒象論》中說,天給人以五氣,地給人以五味。五味入鼻,藏於心、肺,使得五色清晰明朗,音、聲能辨。五味入口,藏於腸胃,以養五氣,和諧生氣,津液形成,神乃自生。
五味宜忌[岐伯說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鹹。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疾邪,五穀為給養,五果為輔助,五畜為增益,五菜為補充,氣味相合而服用,以補精益氣。又說,陰之所生,五味是根本;陰之五宮,又為五味所傷。骨正筋柔,氣血流暢,腠理致密,精養骨氣,長有天命。又說,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本,二氣常存。
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鹹,此五味合於五髒之氣。
五宜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適宜食用麥、羊、杏、薤。黃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棗、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黃黍、雞、桃、蔥。黑色宜鹹,腎病宜食大豆、豬、栗、藿。
五禁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棗、葵。心病禁鹹,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鹹:大豆、豬、栗、藿。肺病禁苦,宜食苦:麥、羊、杏、薤。腎病禁甘,宜食辛:黃黍、雞、桃、蔥。[思邈說春適宜省酸增甘以養脾,夏適宜省苦增辛以養肺,秋適宜省辛增酸以養肝,冬適宜省口增苦以養心,四季宜省甘增鹹以養腎。
五走酸走於筋,筋病不宜多食酸,多食易生癃閉。酸氣澀收,胞得酸而縮蜷,故水道不通。苦走於骨,骨病不宜多食苦,多食易生嘔吐。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故嘔。甘走於肉,肉病不宜多食甘,多食令人煩悶。甘氣柔潤,胃柔則緩,緩則蟲動,故煩悶。辛走於氣,氣病不宜多第一卷序列
食辛,多食辣心。辛走上焦,與氣同行,久留心下,故辣心。鹹走於血,血病不宜多食鹹,多食令人渴。血與鹹相聚則凝,凝則以胃汁稀釋,故舌與咽喉焦幹。
五傷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鹹傷血,甘勝鹹。
五過味過於酸,肝氣去滋養,脾氣乃絕,易生肉瘤且唇裂。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皮瘦而毛豎。味過於甘,心氣脹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毛發脫落。味過於辛,筋脈阻絕,精神乃失,筋急而手指、腳趾幹枯。味過於鹹,骨大肌短,呼吸勞累,心氣壓抑,血脈凝澀而變色。
五味偏勝[岐伯說五味入胃,各歸它們所喜之處。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時間久了,必增髒氣;髒氣增得久了,就成了夭亡的緣由。[王冰說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並兼有四氣。味各從本髒之氣,久則自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而發熱,熱從苦化。其餘各味與此同理。如果氣不斷增加,則某一髒氣偏勝,必導致偏絕;髒有偏絕,必致突然夭亡。所以,如果藥不具備五味、四氣,經常服用,雖可暫時獲勝,久必致死。不吃飯隻服藥餌者不會突然死亡,因為髒腑之中無五味資助的緣故。[杲說一陰一陽稱之為道,偏陰偏陽稱之為疾病。陽劑性剛,積弱者當謹慎使用,氣平了則須停止。如有偏助,令人髒氣不平,成為夭亡的緣由。
四時用藥例[時珍說四時用藥必先順應時令,不要殺伐天地間祥和之氣。又說,氣升、降、沉、浮則順應它,寒、熱、溫、涼則悖逆它。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應春月上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薑之類,以順應夏月浮動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術、蒼術、黃檗之類,以順應造化自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應秋月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應冬月沉鬱之氣;所謂順時氣以養天和。《神農本草經》說,春月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月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宜省甘增鹹以養腎氣,秋月宜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月宜省口增苦以養心氣。這樣,既不伐天和而又防口氣太過,用以體量天地之恩德。味者,略過根本,從標入手,春用辛涼以伐過茂之木,夏用鹹寒以抑過旺之火,秋用苦溫以泄過盛之金,冬用辛熱以涸過泛之水,我們稱之為時藥。雖然月有四時,日有四時,如果春得秋病,夏得冬病,我們就應該明察秋毫,見機行事,變通權宜,不可拘泥。[王好古說四時總以芍藥為脾劑,蒼術為胃劑,柴胡為時劑,十一髒皆取決於少陽,因為它是發生變化的開始。凡用純寒純熱之藥者,宜寒熱相雜,並用甘草來調和它們。隻有中滿者禁用甘。
五運六淫用藥式厥陰司天,風淫炙盛,需用辛、涼平息,甘、苦輔佐,用甘緩和,用酸瀉下。如果清涼反勝風淫,則用溫酸主治,甘苦輔佐。
少陰司天,熱淫有餘,需以鹹、寒平息,以苦、甘輔佐,以酸收斂。如果寒反勝熱淫,則以甘溫主治,苦、酸、辛輔佐。
太陰司天,濕淫勝出,需以苦、熱平息,酸、辛輔佐,以枯燥熱,以淡泄下。若身半以上濕而發熱,則以甘、苦主治,甘辛輔佐,以解表流汗。如果熱反勝濕邪,則以苦、寒主治,苦、酸輔佐。
少陰司天,火淫熾烈,須以酸、冷平息,苦、甘輔佐,以酸收斂,以苦發汗,如果汗畢還熱,仍以酸收斂。如果寒反勝火淫,則以甘、熱主治,苦、辛輔佐。
陽明司天,燥淫勝出,需以苦、溫平息,酸、辛輔佐,以苦瀉下。如果熱反勝燥淫,則以辛、寒主治,苦、甘輔佐。
太陽司天,寒淫肆虐,需以辛、熱平息,苦、甘輔佐,以鹹瀉下。如果熱反勝寒淫,則以鹹、冷主治,苦、辛輔佐。
厥陰在泉,風淫盛行於內,需以辛、涼主治,以苦輔佐,以甘和緩,以辛發散。如果清反勝風淫,則以酸、溫主治,苦、甘輔助,以辛平息。
少陰在泉,熱淫橫行於內,需以鹹、寒主治,甘、苦輔佐,以酸收斂,以苦發散。如果寒反勝熱淫,則以甘、熱主治,苦、辛輔佐,以鹹平息。
太陰在泉,濕淫恣肆於內,需以苦、熱主治,酸、淡輔佐,以枯燥熱,以淡泄下。如果熱反勝濕淫,則以苦、冷主治,鹹、甘輔佐,以苦平息。
少陽在泉,火淫旺盛於內,需以鹹、冷主治,苦、辛輔佐,以酸收斂,以苦發汗。如果寒反勝火淫,則以甘、熱主治,苦、辛輔佐,以鹹平息。
陽明在泉,燥淫橫行於內,需以苦、溫主治,甘、辛輔佐,以苦瀉下。如果熱反勝燥淫,則以平、寒主治,苦、甘輔佐,以酸平息。
太陽在泉,寒淫橫行於內,需以甘、熱主治,苦、辛輔佐,以寒瀉下,以辛滋潤,以苦結實。如果熱反勝寒淫,則以鹹、冷主治,甘、辛輔佐,以苦平息。
[時珍說“司天”主上半年,由天氣掌管,所以,六淫之所謂勝出,乃上淫於下,故稱平息。“在泉”主下半年,由地氣掌管,所以,六淫之所謂“於內”,乃外淫於內,故稱治療。如果當時反得勝己之氣,稱為“反勝”。六氣之勝,有什麼特征?燥甚則地幹燥,暑勝則地發熱,風甚則地顫動,濕甚則地起泥,寒甚則地裂開,火甚則地幹涸。
六腑六髒用藥氣味補瀉
肝膽溫補涼瀉。辛補酸瀉。
心、小腸熱補寒瀉。鹹補甘瀉。
肺、大腸涼補溫瀉。酸補辛瀉。
腎、膀胱寒補熱瀉。苦補寒瀉。
脾、胃溫熱補,寒涼瀉,各從其宜。甘補苦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