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海波 愛瓷成癡(2 / 2)

“我當時去學習收藏、搜集藏品的時候,其實是很辛苦的。我到景德鎮,白天跑,晚上還要跑,因為有的人白天找不到。到了晚上,先拜訪年紀大的老師,年輕的就排在後麵,經常排到淩晨。有一次離譜得很,約見一個年輕藝術家,約到淩晨兩點。”陳海波對瓷器的熱愛程度可見一斑。

陳海波的大部分藏品,都是從景德鎮的陶瓷大師手中直接收到的。景德鎮的一花一草,在他的心裏都有張鮮活的地圖。為了與大師交流,陳海波儼然成了攝影師,例如,他將“珠山八友”畫過的,或者居住過的地方都拍了照,還留下了一些影視資料。

這一舉動,又觸動了他保護現代瓷器藝術家的神經。“一些民間的老藝人,還有已故的老一輩藝術家的技術,我們應該搶救和保護。”陳海波的采風,將為後人研究近現代瓷器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未來可能有一天,我會開一家私人博物館,這都說不定哦。”其實,陳海波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近現代瓷器的價值所在”。

對話陳海波

《投資與理財》:你收藏瓷器,收到過贗品嗎?

陳海波:初學難免交學費,因為不懂和缺乏知識,買的時候覺得好看和好玩就買了。後期自己琢磨,加上老師的指導,慢慢進入這個角色。

《投資與理財》:最喜歡的藏品是哪一件?

陳海波:其實,收藏每個東西都看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都是比較喜歡的。尤其是我自己留的東西,認為都是寶貝,都是國寶級的。

《投資與理財》:還是舉個例子吧。

陳海波:嗬嗬,還真是不好選。那就說我收藏的一個瓷板吧,是“珠山八友”其中之一王大讚先生的作品。這塊瓷板在民國時期屬於比較大的東西,上麵畫的是歐陽修的《秋聲賦》,現在可以拍到幾百萬元。

《投資與理財》:大家都稱你為“上海瓷王”,你認同麼?

陳海波:這個不能這樣說。其實我們上海有很多的收藏大家,而且這些大家都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比較含蓄,他們收藏的東西可能都是上億的東西。而對於我來說,我收藏的東西真的不算什麼,也不能稱之為“瓷王”。我感覺我就是一個陶瓷收藏愛好者,隻是我在這個很小很窄的領域裏麵,收的東西比人家多一點,隻能這樣說。

《投資與理財》:你舍得將自己收藏的瓷器拿出來拍賣麼?

陳海波:暫時還舍不得,嗬嗬。包括嘉德拍賣總找到我,叫我拿出些東西賣,支持支持他們,但是作為收藏者,我總感覺很舍不得。因為這其中有些東西是很了不得的,或許現在很多人還沒重視這個方麵,但是在若幹年後,大家就會對這個東西很有意識,很有感覺,就會顯得這個東西的珍貴性。作為收藏愛好者,我們更多的是要把它集聚起來,或許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們自己來建藝術博覽館,或許這些東西也會留給國家,這個現在暫時自己保管。

《投資與理財》:近現代陶瓷是不是一種很好的投資品種?你建議普通投資者應如何參與這方麵的投資?

陳海波:大家都認可藝術投資具有很高的回報率,但高回報自然就意味著高風險。藝術品領域是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從近幾年我們鑒定的結果看,有些藏家的藏品95%以上都是贗品。而在瓷器收藏隊伍中,除少數學者型收藏鑒賞家和企業型收藏投資家擁有一些高檔古瓷珍品外,大多數喜愛瓷器的收藏者的收藏取向也是以中低檔瓷器為主,其收藏的目的也隻是出於興趣愛好、陶冶情操。針對這些收藏者,現代藝術陶瓷是比較適合他們的投資、理財產品,因為現代藝術瓷較之古瓷,贗品少,價格也低得多,卻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原創性,增值潛力巨大,將會成為有誌於藝術收藏、投資的普通民眾的收藏趨向。

《投資與理財》:你從事的瓷器評估工作,主要靠主觀判斷,會不會由於過於主觀而出錯?

陳海波:這個工作,我們現在是這樣進行的:一般是三個專家,如果專家意見不統一,還得再請兩個專家來。一定要聽取大多數專家的意見,但有一些東西還是要借助於科技的檢測,就是科技加專家,用這種方法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