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一棟三層洋樓,外表看上去並不出奇,但進去過的人都知道,這不是一戶普通的民宅。你若想如身臨其境般置身於近現代中國陶瓷的曆史長河,領略近現代中國瓷器的風采,那麼,這裏不會讓你失望。
博物館?當然不是。這棟類似瓷器博物館的民宅的主人,名叫陳海波,現任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上海工作站主任,人稱“上海瓷王”。
邁進瓷器大門
陳海波受家人的影響,從小就喜歡藝術,也學過繪畫,但是最終沒有走上藝術之路。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卻使他與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0年,在國企做行政工作的陳海波,被安排去江西扶貧,這使他有機會利用空暇時間,在景德鎮的地攤上接觸了陶瓷文化。中國陶瓷的曆史源遠流長,曆代都有不少名窯和優秀的陶瓷名品出現。與陶瓷生產相伴隨的,就是一部陶瓷收藏的曆史,尤其是晚清以後,陶瓷收藏和其他古董收藏一樣逐漸興起。
但當時,陳海波對中國陶瓷的曆史等知識,還遠遠了解得不夠。和很多人一樣,他一開始關注的是古陶瓷,因為照一般人的觀點,官窯古瓷的投資回報率比較高,因此他也往往會一淘一大批。然而這樣淘瓷器的結果,幾乎就是把錢扔出去打水漂,因為要鑒別古陶瓷的真偽,沒有相當的功底是不行的。他淘回來的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假貨,即使有真品,也往往是隻具曆史價值,而缺乏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次我花6萬元買了一件古陶瓷,誰知鑒定下來是件假貨,隻能打落門牙往肚子裏咽。不僅是我,很多收藏古陶瓷的人都吃過大虧。”陳海波回憶起最初的幾年自己走過彎路時,這樣說到。
直到1995年,陳海波開始接觸和認識陶藝界的一些大師、教授,這才轉變了他的收藏思路,從古陶瓷的收藏轉向現代陶瓷的收藏,並且開始向高檔瓷器進軍。
他果斷地辭掉了自認為無法發揮潛能的工作,徹底地步入了瓷器收藏的大門,直到在若幹年後變身為近現代陶瓷收藏的“達人”。
現代“上海瓷王”
陶瓷,是水與火的藝術,於水火交融中尋覓價值,是真正的收藏家。陳海波悟出了這樣的道理,他也做到了。
來到陳海波在上海浦東的家,一進門就能被其中的藝術氣息所震撼。整個三層樓,從上到下,到處都是名家大師的瓷器和書畫作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有一種置身於藝術博物館的感覺。
眼前的陳海波,透著一股浦東人的憨厚,但也不乏上海商人的睿智和精明。在采訪的過程中,他的謙虛和認真,也無不體現出他的為人之道——和氣生財。
走進博物館,看到古人留下的壇壇罐罐,我們會震撼,不敢相信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鑄造出這麼精美的陶瓷。你驚歎的是它們身上所附著的曆史符號,但是當你撇開陶瓷的曆史性,回過頭來看當代藝術陶瓷,你同樣會被它們的藝術美而折服。
陳海波就是被這種美折服了,他的陶瓷收藏品主要是現代藝術瓷器。“由於技術的進步,現在的藝術陶瓷不論是在釉色還是在繪畫方麵,都比老窯瓷器漂亮得多。我認為,陶瓷是載體,藝術才是當代陶瓷收藏的價值。”談起瓷器收藏,陳海波顯得很有自信。
在曆年的尋瓷苦旅中,他同時也與王錫良、周國楨、劉遠長、王懷峻等國際陶瓷界的泰鬥級大師結下了深厚情誼。與這些大師的接觸,大大提高了陳海波的藝術鑒賞力,“瓷王”風範日趨成熟。
民國時期的瓷器“珠山八友”是現代瓷器的代表,陳海波一個人就收藏了100多件。“這些東西我感覺都特別的珍貴,現在國家博物館也拿不出那麼多,嗬嗬!”“瓷王”顯得很是得意。
此生愛瓷成癡
其實,陳海波本人對“瓷王”的稱號並不太認同,“我覺得‘瓷癡’可能更適合我。”陳海波對瓷器的熱愛,用癡迷來形容,著實一點都不過分。
涉足瓷器收藏,陳海波幾乎天天往景德鎮跑。他遊走在景德鎮的大街小巷,四處淘寶,當時在景德鎮的很多大師都認識他。好學、謙虛、憨厚、有天賦,這就是陳海波留給大家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