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胚胎停育防治在西醫與中醫學方麵的比較研究(1 / 3)

胚胎停育防治在西醫與中醫學方麵的比較研究

學術探討

作者:李敏 馬堃

[摘要] 胚胎停育指妊娠早期胚胎因某種原因停止發育,胎兒已死亡滯留在宮腔內尚未排出,其早期臨床表現在中醫範疇可歸為“胎漏”、“胎動不安”等疾病,是婦科臨床常見的疑難疾病,目前患病率呈明顯增加趨勢,已成為日益重視的重大生殖健康問題。因此對胚胎停育的防治方法研究意義重大。該文通過歸納與總結中西醫關於胚胎停育的研究動態及防治方法,詳細列舉了胚胎停育的病理機製及治療進展,為進一步研究及減少胚胎停育情況的發生、促進生殖健康奠定基礎。

[關鍵詞] 胚胎停育;防治;比較研究

胚胎停育是指胚胎或胎兒已死亡滯留在宮腔內尚未自然排出,可分為2類,一是受精卵著床後未發育出胎芽,彩色超聲表現為孕7周後仍未見胎芽隻見一空胎囊,二是曾有胎芽發育但不久停育死亡,超聲結果胎囊中有胎芽但發育明顯落後於孕周,同時沒有胎心管搏動,胎囊大小符合孕周或萎陷變形。

胚胎停育在中醫範疇,可歸於“胎漏”、“胎動不安”等疾病。《濟陰綱目》:“胎動、胎漏皆下血;而胎動有腹痛,胎漏無腹痛為異爾。”即胎漏指婦人妊娠後,陰道不時少量出血,點滴不盡,或時有時無而不伴有小腹疼痛;而胎動不安則為婦人妊娠後,出現腰酸腹痛或小腹墜脹的症狀,或伴有少量陰道出血。

胚胎停育不僅危害孕婦的身體健康,亦對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造成無法彌補的創傷,因此對胚胎停育防治方法的研究已受到廣大中西醫學者的重視。通過西醫與中醫防治方法的比較研究,旨在全麵了解此種疾病,並進一步減少胚胎停育的發生。

1 胚胎停育的西醫防治方法

1.1 解剖學異常

包括子宮異常、Asherman綜合征、宮頸機能不全、子宮肌瘤,影響子宮血供和宮腔內環境,造成流產[1]。根據不同的解剖異常因素,選擇相應的手術治療方法。

1.2 遺傳異常

文獻報道[2],染色體異常在胚胎停止發育患者中的發生率為4.8%~10.8%,是公認的引起胚胎停止發育的基本原因之一。對染色體異常導致的胚胎停育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僅能進行產前遺傳學谘詢和診斷。

1.3 感染因素

Lawton等[3]研究發現,支原體和衣原體能引起宮頸黏膜上皮損傷,導致宮內感染,致胚胎發育的毒性增加,損害胎膜組織完整性,從而引起胚胎停止發育。有胚胎停育史的患者再次妊娠前應進行TORCH檢查,或作病原體分離培養,以排除相應致病因素。

1.4 環境影響

可歸納為物理性因素(放射線等)、化學性因素(有機溶劑、藥物、電離輻射等)和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飲酒、過量飲用咖啡等)。有胚胎停育史的患者再次妊娠時應盡量避免接觸此3種因素。

1.5 免疫異常

同種免疫型流產是因為母-胎界麵的免疫耐受機製發生異常,胚胎受到母體免疫應答的攻擊而使胚胎遭受排斥反應,主要用白細胞免疫療法進行治療,它能刺激流產患者產生足夠的封閉抗體。研究表明,經3~5次白細胞免疫後,患者封閉抗體及其獨特型抗體水平明顯升高。自身免疫型流產患者通常可在體內檢測出各種抗體,如抗磷脂抗體(APA)、抗核抗體(ANA)、抗甲狀腺抗過氧化酶抗體等,可采用免疫抑製劑療法治療[4]。

1.6 內分泌異常

黃體功能不足(LPD)、泌乳素(PRL)升高、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甲狀腺疾病等是引起胚胎停育的重要內分泌因素,可影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孕激素及其代謝產物分泌異常,從而引起早期流產,約占23%~67%[5]。①黃體功能不全是由於孕激素產生不足或黃體維持時間過短,子宮內膜發育不良或子宮內膜成熟遲滯2 d以上,妨礙孕卵著床和胚胎發育而致流產,臨床一般需要通過口服黃體酮膠囊或肌注HCG和黃體酮針劑增加體內黃體酮含量來達到保胎作用。②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孕期用二甲雙胍治療,其流產率顯著降低。③垂體功能異常或占位病變時,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抑製下丘腦促性腺激素合成和釋放,引起卵泡發育及排卵障礙,並幹擾受精和胚胎發育,導致胚胎停止發育[6]。目前對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妊娠後是否停用溴隱亭仍存有爭議。對於泌乳素微腺瘤患者妊娠後如停用溴隱亭應每2個月複查,如發生頭痛、視力損害等應重新開始溴隱亭治療。④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如甲減患者,使用甲狀腺素或左甲狀腺素鈉,而甲亢者,應在甲亢控製後再妊娠,孕期密切觀察病情變化[4]。

1.7 血栓前狀態

易栓症,又稱血液高凝狀態,指凝血因子濃度升高,或凝血抑製物濃度降低而產生的血液易凝狀態,尚未達到生成血栓的程度,或者形成的少量血栓正處於溶解狀態。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抗磷脂抗體綜合征,並已肯定它與早、中期胎兒丟失有關。普遍的觀點認為高凝狀態使子宮胎盤部位血流狀態改變,易形成局部微血栓,甚至胎盤梗死,使胎盤血供下降,胚胎或胎兒缺血缺氧,引起胚胎或胎兒發育不良而流產[4]。低分子肝素(LMWH)單獨或聯合應用阿司匹林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低分子肝素一般用量為5 000 U皮下注射,每天2次。用藥時間從早孕期開始用藥。對於程度較重或孕前未使用過阿司匹林的患者,應在排卵前開始用藥。報道指出單獨應用阿司匹林臨床效果不及單獨應用低分子肝素或兩者合用療效好[7]。

1.8 低水平瘦素和核激素受體

近年來研究較多,被認為是導致胚胎停育的危險因素[8]。Yoon等研究表明[9],瘦素在代謝和生殖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瘦素能通過JAK-STAT信號傳導途徑調控GnRH釋放,誘導垂體LH和FSH分泌,並刺激滋養細胞合成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使滋養細胞對子宮內膜的浸潤能力增強,促進血管生成,有利於胚胎著床。Henson等[10]在絨毛和絨毛外滋養細胞中鑒定出瘦素受體轉錄因子,而且低水平的瘦素似乎與流產有關。因此瘦素及其受體有可能作為孕早期胚胎是否存活的標記物。但它在胚胎停止發育中的確切機製及其治療方法,目前尚未十分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

1.9 心理因素

情緒緊張使機體處於一種應激狀態,破壞了原來的穩定狀態,使體內神經免疫及內分泌發生紊亂,特別是孕激素的改變。體內孕激素水平下降,胚胎發育不良,造成胎兒停育[11]。因此孕婦應注意調暢情誌,避免精神過度緊張。

2 胚胎停育防治的中醫現代研究

現代中醫治療胎漏、胎動不安等,多在繼承古人理論的基礎上創新而成。主要治療方法有中藥(古方、自擬方)、中成藥、外敷、針灸等。

2.1 中藥

2.1.1 古方今用 壽胎丸:出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曰:“男生女育,皆賴腎髒作強”,遂立壽胎丸。由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組成。現代藥理學研究[12]發現壽胎丸的主要作用包括抑製子宮平滑肌收縮活動、增強垂體卵巢促黃體功能以及雌、孕激素樣活性等。對壽胎丸的急性毒性、長期毒性和生殖毒性研究表明口服壽胎丸無明顯的毒副作用。臨床研究表明[13],壽胎丸加減方:菟絲子30 g,續斷15 g,桑寄生10 g,杜仲12 g,熟地黃20 g,阿膠12 g,黨參15 g,白術12 g,砂仁6 g,共35例病人,治愈25例占71%;好轉9例占26%,未愈1例占3%,總有效率為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