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胚胎停育防治在西醫與中醫學方麵的比較研究(2 / 3)

當歸散: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篇》,由當歸、黃芩、芍藥、川芎、白術5味藥組成。實驗室研究[14]證實當歸散水提取物對大鼠離體子宮平滑肌具有顯著的抑製收縮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15],共收集30例病人,治愈28例(治愈率96.7%),無效2例。

安奠二天湯:出自《傅青主女科》,由人參、熟地黃、白術、山藥、山萸肉、炙甘草、杜仲、枸杞子組成。研究表明[16],早孕先兆流產組Th1型細胞因子IL-12明顯高於正常早孕對照組;Th2型細胞因子IL-4呈現明顯降低的趨勢,IL-12/IL-4治療前明顯高於相同孕周正常妊娠組,“安奠二天湯”治療後顯著降低,達到正常妊娠相同孕周的水平。故推論“安奠二天湯”方具有良好的安胎臨床療效。

泰山磐石散:出自《古今醫統大全》,由黃芪、人參、當歸、川續斷、黃芩、熟地黃、川芎、白芍、白術、炙甘草、砂仁、糯米組成。臨床研究表明[17],治療組共40例,其中治愈31例,好轉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0%。

2.1.2 自擬方 滋腎育胎丸:當代名醫羅元愷教授自擬方,主要組成:黨參、續斷、白術、巴戟天、何首烏、杜仲、枸杞子、菟絲子和熟地黃。試驗研究表明,該方具有促進卵泡和黃體發育的作用,並改善試驗兔卵巢和子宮血液供應[18],用藥後試驗兔子宮內膜輕度增厚,腺體數目明顯增多,並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分泌期改變,個別動物有紅體、白體的形成,因此常用於黃體功能不足之先兆流產[19]。

補腎安胎飲:湖北省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郭榮自擬方,由桑寄生15 g,菟絲子30 g,續斷15 g,杜仲15 g,黃芪20 g,炒白術12 g,黃芩6 g,阿膠12 g,甘草6 g組成。臨床研究表明[20],治療組患者痊愈14例,顯效12例,有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8.57%,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與體征,尤其在改善小腹疼痛或墜脹,腰酸脹痛,夜尿頻多等方麵效果顯著。

2.2 中成藥

中成藥在治療胎漏、胎動不安患者時,謹遵調理衝任,補腎安胎之法,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應用丸、散、膏、丹類中成藥辨證治療,臨床研究證實療效顯著者,舉例如下。

安子合劑:由川斷、桑寄生、菟絲子、苧麻根、丹參、黃芩、白術、太子參、甘草等組成,研究表明[21],采用安子合劑治療先兆流產,臨床療效顯著,不僅能明顯改善腹痛、腰酸、陰道出血等臨床症狀,而且能促進妊娠激素的增長,並當胎兒成形後能維持激素的平穩下降,從而保證了胚胎的正常發育,提高了胚胎質量,臨床治療的痊愈率達85%,保胎成功率達90%。

孕康口服液:根據著名中醫婦科世家安徽碭山楊氏婦科祖傳秘方“保胎無憂方”研製而成的國家三類新藥,由黨參、黃芪、山藥、阿膠、狗脊、菟絲子、續斷、杜仲、白術、苧麻根、艾葉等組成,臨床研究表明[22],治療組303例,痊愈295例,無效8例,治愈率97.4%。實驗研究表明,孕康對針刺和縮宮素所致大鼠實驗性流產有明顯的保胎作用,對大、小鼠的離體子宮和家兔在體子宮有明顯鬆弛作用,並能拮抗縮宮素和乙酰膽堿等對子宮的興奮作用。

固腎安胎丸:由製何首烏、菟絲子、生地黃、白術等組成,為中藥三類新藥。臨床研究表明[23],治療組治愈率為90.8%,對照組治愈率7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後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症狀,孕酮等指標顯著上升。

保胎靈膠囊:由熟地黃、煆牡蠣、五味子、阿膠、槲寄生、巴戟天、白術、山藥、白芍、煆龍骨、續斷、枸杞子、杜仲、菟絲子等組成。臨床研究表明[24],實驗組總有效率9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5%。保胎靈膠囊保胎效果優於黃體酮。

2.3 其他

2.3.1 外敷 廣州荔灣區中醫醫院研究表明[25],通過免煎中藥顆粒敷臍治療先兆流產,療效明顯,其中治療組30例,治愈18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其組方為菟絲子、續斷、桑寄生、艾葉,通過藥物對臍部的刺激,激發經絡之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2.3.2 針灸 著名針灸大師謝錫亮先生認為[26]子宮穴乃經外奇穴,陰交穴乃衝任及少陰腎經之會穴,府舍穴係太陰脾經、厥陰肝經及陰維脈之會,此三穴均用小艾柱灸,共起溫宮、補血、益氣之效,子宮得血之養,得氣之充,則胎元自固。

3 小結

綜上所述,西醫醫學在研究胚胎停育的機製方麵,深入基因分子水平,在防治方法上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對症處理。中醫學在此方麵,重視整體調節,多采用辨證論治手段,運用中藥口服、外敷、針灸等多種方法因時、

因人、因地治療。二者治療目的相同,在診斷思路、治療方法上差別明顯。目前,中醫學者多借助西醫學的診斷理念,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於如免疫、內分泌等因素導致胚胎停育者,療效甚好。但中醫藥在治療胚胎停育、複發性流產方麵的標準化研究還不夠深入,這提示筆者應擴大中醫藥研究的範圍,加大研究深度,為減少胚胎停育的發生、促進生殖健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鬱琦. 複發性流產[C]. 大連:2007年全國婦科內分泌新進展學術交流會,2007.

[2] 袁娌詠,YUAN Li-yong. 胚胎停止發育病因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3,19(5):813.

[3] Lawton B A, Rose S B, Bromhead C,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mycoplasma genitalium in women presenting for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J]. Contraception, 2008,77(4):294.

[4] 張建平,林其德,李大金,等. 複發性流產的診斷與治療[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6,15(7):481.

[5] 袁耀萼,盛丹菁. 婦產科學理論與新技術[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92.

[6] 季玉琴. 胚胎停止發育病因與機製的研究進展[J]. 現代婦產科新進展,2010,19(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