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西藏是財富和時尚都還相對貧瘠之地,嚴重的缺氧誠然在透支著人的生命,背井離鄉的日子還曾給親人和朋友帶來感情上的傷害,但人與人的區別,身在何方、身居何職並不重要,最關鍵的是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能把握自己的心態和行動、靈魂和歌唱。
麵對高原缺氧,曆經雪崩泥流,“閩五援”不改初衷,自領隊以下,人人都在與時間賽跑,為的是讓既定計劃成為滿滿的圓月,為的是讓每個援建項目都能更好地為藏族鄉親種福。隊部食堂標出的工程進度表,每日三餐都在默默地提醒每個隊員:快些,快些!逢年過節的聚會上,隊員們總少不得用《愛拚才會贏》、《團結就是力量》來勵誌。“閩五援”的光榮與夢想,正是通過這種火火風風、昂揚奮發的“拚命三郎”精神,這種“立說立行,親力親為,精益求精,不折不扣”的工作作風得以實現。
2009年11月22日,《西藏日報》發表了“閩五援”隊員、工布江達縣委書記蔣耕霆的詩作《心中的青岡》,其雲:“……沒有梧桐般的闊葉/卻毅然編織萬頃綠幕/不見雪杉樣的軀幹/可傲然挺起錚錚風骨……/經風雨剛強堅硬/防潮濕永久不腐/節節延伸不歇步/托起漫漫雲天路。”
詩言誌,物寓情,藍天白雲下綿延在尼洋河兩岸的青岡,正是“閩五援”全體隊員無悔援藏事業、援藏使命與責任的寫照。
百姓冷暖係心頭
泥石流來了,星急火撩地趕到現場搶險救災;山邊濃煙滾滾,馬上驅車前往,看是否發生森林火災了;公路上藏香豬或犛牛被車撞死了,情不自禁地叫司機停車,妥善處理,讓百姓財產不受損失;牲畜出現“五號病”,立即帶技術員入村入戶注射疫苗;村民鬧糾紛或是上訪了,耐心細致做說服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嚴之以法;哪裏經濟發展滯後了,迅速帶領專家下鄉調研,因地製宜,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牧民收入……
這是“閩五援”的群體寫照,體現出的是一種牽腸掛肚的情懷、一種揮之不去的行為熱情。多少回驕陽和冰雪下,他們步履艱難地行走在鄉村道路上;多少個村村寨寨、寺廟拉康以及特困戶低矮的藏房,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多少回落日的餘暉和滿天的星光,伴著他們疲憊的歸途。
從踏上林芝的那一刻起,“閩五援”就視林芝為第二故鄉,視西藏各族人民為自己的親人,樸樸實實做兒女,實實在在幹工作。
2008年六一節前夕,林芝二中特困生達娃卓嘎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閩五援”集體捐贈的5600元助學款。達娃卓嘎在父母離異後隨下崗的母親生活,2007年其母因胃癌花去大量的醫療費,家庭生活無著。“閩五援”領隊陳秋雄得悉,當即捐款並發動隊員們助困。為徹底解決達娃的學習、生活問題,經工作隊和地區教育局共同協商,確定達娃作為“閩藏青年育才基金”幫扶對象,於當年8月送到福建陽光國際學校高中部免費學習三年。
為了資助家庭困難的農牧民子女完成學業,“閩五援”還安排援藏資金300萬元作為“農牧民困難子女就學資助金”。林芝縣八一鎮公眾村阿媽喬的丈夫因病去世,自己體弱多病,家庭年收入不足600元,一兒一女分別在藏醫學院和藏大上學,生活困難的她,根本無力承擔子女的學費和生活費,正準備讓一個孩子輟學外出打工。陳秋雄了解這一情況後,立即啟動該項資助金,為喬的兩個孩子解決了學費、生活費等共計20200元,喬激動地直跪地感謝共產黨。
隊員、地區工會辦事處副主任聶裔光在調研中發現,林芝地區作為西藏國有企業的主要集聚地,還有部分職工的生活很困難,建議“閩五援”將原來打算修建工會辦公樓的援藏資金200萬元調整過來,全部用於設立“困難職工幫扶基金”。兩年多來,雪中送炭慰問、救助林芝地區各族困難職工家庭82戶,幫助他們解決了許多燃眉之急。許多藏族同胞接過慰問金,飽含熱淚高呼:“共產黨萬歲!”
“進藏時間一長,我越發感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藏族人民是多麼淳樸啊,作為援藏幹部,應當真心真意地為他們做些實事,決不能辜負了黨的期望。”隊員、地區民政局副局長王加勝如是說,也如是做,把工作責任心和為民服務的意識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千方百計謀劃民政事業發展。他不怕危險,經常堅持站在搶險救災第一線,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參加指揮搶險救災,轉移並妥善安置、慰問災民,得到了各族群眾的好評。他還爭取到援藏資金和國家民政部的支持,建設占地3800平方米,建築麵積1800平方米,總投資380萬元的林芝地區兒童福利院,使200多名孤殘兒童有了溫馨的家。
隊員、地區建設局副局長林昌明進藏不久,在一次調研中得知環衛所單親困難職工德吉身患重病,孩子上大學的學費無處著落,立即將自己2個月的高原津貼4000多元送到德吉手裏。2009年8月,林昌明又資助考取西安航空技術學院的門巴族孤兒內錯姆學費5000元。3年來,林昌明個人資助貧困學生及為災區捐款累計達15000多元。
朗縣登木鄉索朗卓嘎丈夫早逝,父母年邁無勞動能力,兩個兒子上大學全靠她一人。張維船等五位援藏幹部每人每學期拿出2000元幫助兩個孩子交納學費,補貼生活。得知再也不用為孩子的學費擔心時,索朗卓嘎熱淚盈眶,握著援藏幹部的手久久不願鬆開。兩年多來,五位援藏幹部每人光私人捐助就達10000元以上。
米林縣委書記劉金柱每次下鄉調研或督促工作,他總要帶上慰問品、慰問金看望貧困群眾、貧困黨員等。進藏三年,他已累計為扶助對象捐款5萬元。米林縣援藏幹部林雲建遇到特別貧困的家庭時,總是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常常把自己弄得身無分文。
隊員、米林農場場長兼黨委書記嚴誌銘常說,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為群眾實實在在幹事。為解決農場職工子女上學難問題,農場設立獎學、助學基金,幫助困難學生和鼓勵優秀學生。經他牽線搭橋,由龍岩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出資讚助四位農場藏族職工子女到龍岩二中就讀高中。在援助項目的安排上,嚴誌銘更是圍繞民生重點傾斜,人飲工程和沼氣池建設項目,極大改善了農場職工群眾的生活條件。投資上千萬元的林芝風情大酒店,將給農場和廣大職工帶來更大的收益。
民族團結譜新篇
2008年11月21日,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以“福建援藏工作隊著力保護民族文化”為題,報道了“閩五援”以保護當地民族文化作為援藏工作重要內容,融入本地文化,實施興建尼洋閣非遺博物館和“工布映象”為代表的文化援藏項目,極大地促進當地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的事跡。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旋即作出批示,肯定了“閩五援”在挖掘、保護藏文化方麵所做的探索和努力。
珞巴族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才召村是珞巴族群眾的一個重要搬遷聚居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福建省幾批援藏工作隊的幫扶下,該村已完成新村建設,人人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並首次有了自己的耕地。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一直關心著珞巴群眾生活的胡錦濤總書記,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得知珞巴群眾如今過上了幸福日子,感到由衷高興。隨後,《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了《為了總書記的囑托——記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珞巴族的變遷》的通訊,其中讚揚了福建援藏的業績。
隊員、林芝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文普,把“帶著感情到西藏工作”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兼任地委講師團團長的他,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重要會議的精神,總要比別人先學一步,學得更深更透些,以便把這些傳播給全地區各族群眾,使他們感受到黨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以此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三年來,他組織、參與的理論宣講活動達140餘場次,直接受眾達20餘萬人次,還組織、編寫了10多萬字的宣講材料。
由於生活習慣的差異,朗縣縣委書記張維船一直都喝不慣酥油茶和青稞酒,但下鄉途中每當熱情的藏族同胞捧來一碗碗酥油茶和青稞酒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大口喝下,並與他們促膝談心,很快便和廣大群眾打成了一片。每逢節日,他和駐朗縣的五位援藏幹部總要分頭給當地困難群眾和孤寡老人送去慰問金、慰問品。2009年藏曆新年,張維船冒著紛飛的大雪,挨家挨戶看望藏族幹部群眾,與他們捧起酥油茶、青稞酒,唱著“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歌曲,跳起歡快的鍋莊,共度歡樂祥和的佳節。
同達賴集團爭奪青少年,做好教育群眾工作,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是“閩五援”努力的重點。領隊陳秋雄等多方奔走,向福建省青年企業家籌資600萬元設立“閩藏青年育才工程基金”,實施“百生培養工程”,資助100多名品學兼優的家庭困難少數民族學生全免費到福建就學,增進民族友誼,此舉在藏區反響巨大。上大學、坐飛機是藏族學生丁增旺姆從小的心願,但因為家庭貧窮,他上完初中後隻能回家幫父母幹活,沒想到“閩五援”圓了他的夢。受益巨大的他激動地說:“福建援藏叔叔阿姨和老師就像我們藏族學生的親生父母,在福建,我們感到像家一般的溫暖。”
林芝很遠,與福建遙隔萬裏。林芝也很近,15年來,海西兒女前赴後繼,和青藏高原上的這片熱土心心相印,從“輸血”到“造血”擦亮高原明珠,留下一樁樁感天動地的真情故事,兩地人的心前所未有地貼近。
閩江水,高原情,藏族同胞的胸懷也像大海。一條條潔白的哈達迎送來自東海之濱的建設者,一杯杯清香的酥油茶、濃鬱的青稞酒注入了愛的溫暖。林芝人有著濃濃的福建情,在林芝首府八一街頭,幾乎每一位士司機,都能隨口說出街上的哪處建築是由福建援建的、每一批福建援藏隊領隊叫什麼名字。
熱情淳樸的藏民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福建援藏幹部的敬重和愛戴:援藏幹部下鄉,路遇學生都會自覺地在路旁立正,齊刷刷向車子敬禮;車子才到村外,當地幹部群眾就端著飄香的青稞酒、手捧潔白的哈達,或盛滿誘人的酥油茶,遠遠在村口迎候;偏遠山區沒有公路,藏族同胞就把馬牽出來,並親自開道;援藏幹部受傷了、生病了,藏民為虔誠祈禱;有位援藏幹部下鄉時不慎墜河,當地百姓見了,二話不說就跳下冰冷江水,舍命相救……每一批援藏幹部離藏時,藏區幹部百姓都依依不舍,數不清的哈達、鮮花,和美酒、離歌彙成海,林芝街頭每三年都會出現一次十裏長街、萬人空巷送別援藏幹部難忘而動人的一幕。
麵對藏族同胞的真摯情感,援藏幹部們也以加倍的愛心回報,最大限度地為藏胞謀福祉。“閩五援”進藏三年,無爭地成為建設林芝、穩定林芝的生力軍,換來了林芝各項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換來了林芝曆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2009年7月30日,福建省省長黃小晶看完“閩五援”兩年工作彙報後,馬上提筆批示:“全文閱畢,很受教育。大家工作做得好,隊伍帶得好,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密切閩藏關係做出了不懈努力。”
“閩五援”的業績,不僅得到了閩藏兩地主要領導的多次批示肯定,中央幾大媒體也分別作了熱情洋溢的報道。
“閩五援,好!”“閩五援”的牌子在林芝,在西藏都叫得很響亮。林芝地委書記趙合動情地說:“福建援藏幹部在林芝口碑相當好,林芝這幾年的變化翻天覆地,功勞很多要記在福建和廣東的援藏幹部身上。可以說,沒有福建和廣東的無私援助,就沒有林芝的今天!援藏幹部們做的好事,林芝百姓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他們的精神,也帶動了當地幹部作風的轉變。”
15年來,閩粵兩省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登上西藏,灑汗林芝,一批又一批援建項目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幫助這個半世紀前還是個亂石遍地、野獸出沒、隻有兩座小廟和幾十戶人家的荒涼河灘,插上了追趕時代的雙翼。此情此景,如那首著名的《天路》所唱:“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那一條條翻山越嶺伸向農牧區和白雲深處的“天路”,那一根根高觸藍天筆直通往七溝八梁的電線杆,那一排排沿江並排迎風婆婆的經濟作物帶,那一汩汩流經千家萬戶的清水,那述說安詳的漫山牛羊,那陽光下翻滾的麥浪,那幹淨整潔、美輪美奐的村莊,那不斷聳立高樓大廈的城市,那一個個喝著酒唱著歌跳起鍋莊露出幸福笑臉的藏胞……千萬年在此遍覽滄海桑田的比日神山、措高碧波、南迦巴瓦雪峰,都要情不自禁地為援藏幹部的傑作和精神喝彩、驕傲!
有為而來,有為而歸。三年援藏,一生情結。對46位隊員來說,這三年都是人生中難忘、值得珍藏的一段經曆。他們牢記省委領導的行前囑托,胸懷一個大局,情係兩個故鄉,以“奉獻西藏,無悔人生”為信條,扛住清苦和孤獨,揮灑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動人而華美的樂章,演繹著平凡而偉大的感動。三年來,“閩五援”集體受到文化部的表彰,並榮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獎”,一名隊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許多隊員受自治區和林芝地委、行署的表彰,絕大部分隊員連續三年年終考核均為優秀、榮立三等功。
工布江達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王進足,在出色完成三年援藏任務時,身體也受到極大傷害,胃炎、腰肌勞損、痔瘡一直糾纏著他。但麵對當地幹部群眾的盛情挽留和熱誠期盼,他毅然表示留下再幹三年。一同留下的,還有米林農場場長兼黨委書記嚴誌銘。
黑格爾說:“精神是時代綻放的最美麗花朵。”在這片神秘而美麗的雪域高原上,援藏幹部以奉獻精神,以至誠的心血與汗水,澆灌出了一朵朵比雪蓮花還潔白還鮮豔的花朵。陽光下,她們伴著祥雲飛過澄淨的藍天,為藏家兒女帶去“紮西德勒”。
在哈達的故鄉,這些有形的和無形的五彩花朵,連同背後那一段段令人難忘的故事,在目視,在遙望,在記憶中,都會是那麼的美麗那麼的神奇。
責任編輯石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