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組織部副部長江和泉,在藏時間一長,身體受損較大,有時出現陣發性心肌缺血引發心髒不適,視力嚴重下降,眼鏡度數從進藏的200度翻了一倍,高頻聽力下降也較重。為了監管好在拉薩的援藏項目,他前藏、後藏兩頭跑,兩個來月就往返12000多公裏。
朗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馬浙閩,維穩期間長期在基層鄉鎮蹲點,身體素質原本很好的他,漸漸不支,誘發了頭部肉瘤迅速增生。醫生建議馬上住院動手術,可他拖到春節,利用回閩休假之時才把肉瘤切除。醫生問他不要命了,他說工作繁重脫不開身啊。
林芝地區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楊勇,在西藏一段時間下來,造成心髒二尖瓣閉合不緊、血液返流,卻在本職工作外,還主動承擔起工作隊辦公室事務性工作,編印文件、簡報等,後來幹脆把隊部文印室搬到自己宿舍裏以便隨時工作。由於經常加班熬夜,多次半夜醒來感覺氣順不上來,幾近無法呼吸。他自己發明了個土辦法:從床上坐起來,數小時緩解後再躺下。事後,他笑談說,當時如果就躺下,可能就像小沈陽說的那樣,“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
林芝市區到各縣的路,幾乎都曲折難走。比高原反應更讓人畏難的,是下鄉,以及出行途中隨時可能遭遇的險情。雪崩不說,三至九月多雨的林芝,滑坡、泥石流是家常便飯,公路斷了,就要靠騎馬或徒步穿越。不少援藏幹部下鄉時都曾遭遇過意外,有時甚至要麵臨生死考驗。但一有任務,一有災情,他們拔腿就出現在“天路”上。
高原,因博大而神奇;雪域,因純淨而聖潔;人生,因奉獻而美麗。在雪域高原這塊缺氧的土地上,“閩五援”隊員們卻有著充足豐盈的精神氧庫,支撐著他們在挑戰中超越自我、超越極限、升華人生。
海西“拚命三郎”,
站成尼洋河畔的青岡
科學家和醫生都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平職進藏、比兄弟省市援藏隊平均年齡要高出3—5歲的“閩五援”隊員們,對此付諸淡然一笑。
自領隊以下,哪個隊員不是承擔著比援藏前所在單位要多得多的分內分外事!要把沿海的管理經驗、技術優勢與當地交融;要把援藏資金用好,使其發揮以一當十的作用,造福千家萬戶;要以一言一行,維護穩定、促進民族團結……“成似容易卻艱辛”,這些事情的背後,凝聚著他們多少的心血和汗水,連接著多少個白天和不眠之夜!
娘蒲鄉米瑞村和米林縣彩門村的整村搬遷工程,是全自治區本批援藏第一個開工的項目。米瑞村山高、溝深、路遠,海拔4350米,離縣城100多公裏,自項目啟動以來,該縣5位援藏幹部,縣委書記蔣耕霆、副書記陳春買、副縣長王進足、梁文光和副檢察長徐斌輝往返工地20多趟。別小看這100多公裏,卻是奇、險、峭、陡,走一趟要花近5個小時,途中有時淌水,有時下車開挖、填補修路。多次到過米瑞村檢查工地的陳秋雄,每次不由想起魯迅《故鄉》中的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與前幾批援藏不同,這批援藏幹部到崗不過半年,就集體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
2008年3月14日,拉薩突發由達賴集團一手策劃的暴亂事件時,林芝地區公安處副處長趙魯進正帶著福建省公安機關的警用援藏物資設備抵達唐古拉山口。指揮部命令他們就地待命,不進拉薩,免遭不測。已趕了六天六夜、長驅7600多公裏的趙魯進考慮的卻是,林芝地區極有可能發生類似事件,而一線民警裝備較弱,新式裝備正派得上用場。經請示,他和幾位警員全副武裝冒險進拉薩,經戒嚴部隊護送,由一片狼藉的打砸搶現場連夜趕到林芝,把福建警方援助的30套單警裝備及時送到林芝民警手上。趙魯進未曾休息,馬上受命擔任林芝地區維穩指揮部副指揮長,來回巡視在高海拔的卡點上,和民警、武警官兵整整堅持了上百個日日夜夜,密切注視動態,查獲了從昌都來的爆炸物品、管製刀具和反動宣傳品,偵破了發生在轄區內的侮辱國旗案,勸退了幾百人次穿盛裝進拉薩的朝拜者,還在工布江達縣抓獲了從拉薩逃出的打砸搶第三號人物。連續的熬夜作戰,使他身體透支嚴重,一次在檢查哨卡途中暈倒,第二天吊瓶還沒掛完,又來到第一線值班巡邏。
“3·14”後,維穩工作成了援藏的重要任務,“後達賴時期”分裂激進分子尋機實施恐怖破壞,對援藏幹部生命安全構成了威脅。在反分裂鬥爭中,“閩五援”英勇無畏,堅決站在反分裂鬥爭的最前沿,帶頭執行24小時值班、帶班和巡查,同當地幹部一道並肩作戰。為夯實反分裂鬥爭的物質基礎,“閩五援”投入援藏資金790萬元,建設了巴木卓瑪等兩個基層派出所,援助了數百套單警設備、通訊裝備和兩輛刑事勘察車,改善林芝地區公安、檢察和民兵的裝備。
自治區檢察院檢察長張培中在看望慰問“3·14”期間因工作而延誤治病的福建援藏幹部時,感動地說:拉薩“3·14”事件發生前,福建省的援藏幹部就早早地從福建趕赴到西藏,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很快又戰鬥在反對分裂、維護穩定的第一線,盡責守土,展現了應有的政治素質,為促進西藏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作出了表率,這是“老西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值得肯定和學習。
每到維穩敏感期,地直隊員忙完了白天的雙份工作,晚上辦公室又成了他們的值班室和寢室。“三縣一場”維穩工作更具體,任務也更硬,各個維穩敏感日到來之際,縣委書記坐鎮縣維穩指揮部,安排部署全縣維穩工作,其他幾位援藏幹部都主動參與維穩分工,深入各鄉鎮,經常在缺水停電的情況下一呆就是10多天。政法口的隊員,付出的艱辛更多,維穩期間每天隻能睡三四個小時,政法口的隊員們洗澡時還得把手機放在浴室裏,以備隨時待命出擊。
視覺的天堂,身體的煉獄。眼睛到天堂,身子到地獄。這是不少去過西藏的人對這片雪域高原的總結。又有人說,在西藏敢上車就是英雄。這種感覺從“閩五援”進藏第一天起,就充分感受到了。感受歸感受,但三年間,他們的腳下不知跨過了多少條溝壑、翻越了多少座雪山!
2009年11月,林芝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閩五援”領隊陳秋雄率調研組,4天內兩次行進到波密縣與墨脫縣交界的嘎隆拉雪山腳下。海拔4700米的嘎隆拉雪山山勢險峻,山腰至山頂終年積雪。盤山公路28公裏長,路窄彎急,路側即是萬丈深淵,進入雪季,經常因雪崩、打滑發生翻車事故。此際,嘎隆拉雪山道路積雪達1米多深,汽車每一瞬間都有滑出道路、跌入萬丈深淵的危險。11月8日下午,陳秋雄一行經兩次努力,到達嘎隆拉雪山腳下。他們冒著極大危險,在公路養護段推雪保通下,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在下午5點半成功翻越雪山,但進駐墨脫縣境內紮墨公路80公裏處再也無法前行,陳秋雄當即決定在這裏同墨脫縣縣長歐珠多吉座談,詳細了解墨脫縣基本情況並征求對下一批援藏的意見建議,最大程度地掌握詳細資料,為年底召開的全國第五次援藏工作會議對接下一批援藏提供可靠依據。11月10日晚,一場飄飄揚揚的大雪,預示嘎隆拉雪山就要進入冬季長期封山階段。陳秋雄毅然決定冒險,於第二天再次驅車翻越嘎隆拉雪山,曆經7個小時終於走出墨脫。
負責招商引資的隊員、林芝地區商務局副局長王景青,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腰椎間盤突出5毫米。就是這樣一個睡覺都困難、平時隻能慢步的人,卻敢陪同客商和探礦專家深入朗縣僻壤山區探找銅鉬礦。由於路途遙遠,淩晨4點,天空還一片漆黑,他們就出發了,驅車、騎馬,後來連馬都無法走,就打著手電筒徒步往海拔4700多米的深山爬去。最後,原先豪情萬丈的客商精神恍惚,無力再走下去,而王景青硬是與探礦專家爬上目的地。
隊員、地區教育局副局長歐陽曉波和地區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楊勇到察隅縣招生動員,翻越連綿的崗日嘎布雪山陡坡時,六缸大馬力四驅進口越野車也向下打滑,他們差點都做好跳車準備了!到察隅縣連夜召開動員大會,翌日清晨6點就啟程往回趕,穿過曲折漫長的懸崖小路,翻過讓人心有餘悸的崗日嘎布雪山,不停不歇,於當晚八點多抵達林芝八一鎮。兩天路程並做一天趕,為的是不耽誤籌備第二天的援藏項目、林芝地區第二幼兒園開工,連當地幹部都說自己也沒這樣玩命幹過。
在西藏能夠堅守三年,就算及格了,為何還要玩命似地工作呢?
“林芝人民用最尊貴、最隆重的儀式歡迎我們援藏幹部的到來。我平生第一次經曆那麼熱烈的歡迎場麵,對我心靈的震動非常大!我強烈地感受到了西藏人民的愛,西藏也是一塊承載著中華民族希望熱土,當時我就決心,這三年要加倍努力工作,一定不辜負林芝人民和全西藏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這,幾乎是所有隊員的心聲。
本批援藏工作重心下移農牧區,工作隊安排隊員、地區交通局副局長彭貽希擔任農牧區項目組長。從事交通業務的他,接的可是一個全新的活,還是4100多萬元的重活呀,事關援藏隊工作大局,而且時間緊,任務重,沒有退路,得邊學邊幹。勞累過度的他,強忍嚴重腰痛等疾病,甚至帶著吊瓶、藥品,綁著腰帶,冒著嚴寒大雪驅車數百公裏,顛簸在崎嶇山路中,深入工地檢查落實項目建設任務。他先後三進墨脫縣,在別稱“高原孤島”、2009年才部分通公路的縣域徒步100多公裏,把原始森林、雪山、沼澤地、螞蟥區等踩在腳下,冒險通過塌方泥石流和毒蛇出沒路段。按有關規定,赴墨脫的援藏幹部三年隻須進墨脫兩次,其餘時間可住林芝首府八一鎮的墨脫辦事處“遙控”工作。而分在地直機關的彭貽希,卻出於工作需要,一年來竟三度進出墨脫,曆盡艱險,幾經生死考驗。
林芝2006年才開始搞沼氣的建設試點,大部分農牧民還視之為新鮮事物難以接受,甚至有人散布沼氣有臭味還會飛蛆蟲。為了讓群眾對沼氣有個全麵、科學的認識,並親身感受使用沼氣所帶來的便利與好處,主抓這項工作的隊員、林芝地區農牧局副局長陳衛峰改變了以往以會代訓的形式,直接改為在確立建設沼氣的村建設二三口沼氣池,成功產氣後再在全村推開,以典型說服群眾,以群眾動員教育群眾。很快,群眾的建池積極性空前高漲。
隊員、地區水利局副局長田必和主抓農牧區安全飲水工程,工程大多在深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偏遠山村實施。為了尋找水源,他翻山越嶺,半年徒步累計近200公裏,心血與汗水換來了6個月全麵提前完成任務的佳績。田必和還要承擔林芝地區在建水利水電20多個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經常親臨水電站、灌區等工地現場。從縣城到康玉、沙堆水電站工地有100多公裏的土路,還要翻越幾座山巒,他往往從淩晨出發到半夜返回。
從零海拔陡然到海拔3700米的拉薩工作,技術援藏幹部方玉華、連水星進藏不到一個月,尚處在高原反應期,便主動要求深入到海拔5200多米高的野外礦區開展野外地質工作。在無人區的野外作業條件極為艱苦,高原反應如劇烈頭痛、胸悶、流鼻血等較為強烈,生活沒有規律,經常要帶飯或等到下午三四點才能趕回野外臨時駐地吃午飯,但他們毫無怨言,一住就是數月。連當地同事都豎起大拇指稱讚:“福建來的援藏幹部,骨頭就是這麼硬!”
林芝地區婦女兒童保健院副院長林海為滿足眾多患兒的就診要求,不顧勞累,主動要求將醫院安排的周二、周四專家門診日改為全部工作日看診,雙休日從不間斷到兒科病區查房。遇到搶救危重患兒或孕婦時,不論在吃飯或休息,他總是隨叫隨到,並抓住機會給專業人員傳授急救技能,直到病人脫離危險。三年來,他成功挽救了數十條幼小的生命。
本期福建援藏單項體量最大的工程,是在林芝地區所在地八一鎮中心城區建設一個具有濃鬱藏東南風情的旅遊、商業片區——“工布映象”。“工布映象”改造麵積71畝,其中拆遷麵積1.7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萬平方米,總投資1.4億元。援藏隊投入援藏資金1000萬元,用於廣場、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以此吸引福建開發商投資近億元建設2幢高層住宅、9個藏式院落和街巷。將成為林芝新地標的“工布映象”,拆遷和建設全由“閩五援”主導。大麵積的拆遷和舊城改造,在八一鎮有史以來是第一次,涉及拆遷和民族政策等等,既敏感又棘手,業主、承租戶、釘子戶,關係錯綜複雜,工期又不允許因此拖延。項目組具體負責人、地區發改委副主任林善謀和地區建設局副局長林昌明,起早貪黑,一年來經常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忘我工作。施工現場,他們既是監理員,又是管理員,此外還得設法爭取建設資金,還得打時間差,保證受援單位分管工作圓滿完成。緊張且超負荷的工作,讓林善謀心律都不齊了,林昌明心髒二尖瓣閉合不全了,下垂了。如此賣命,隻為在結束本期援藏時,親眼看到“映象”麵世。當最後一家釘子戶搬遷完畢,兩人喜極而泣,倒地歡呼。
隊員、林芝地區環保局副局長陳維輝,進藏後體質下降明顯,但還是積極參加尼洋閣藏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項目的策劃設計工作,對項目的規劃、定位、布展總體方案邊學邊幹,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為了加強學習藏文化知識,他常常是白天和組員們一起討論、做方案、整理收集來的實物和圖片,晚上則開夜車閱讀相關書籍,了解專業知識及國內外“非遺”保護的動態。有時候為了征集一件極具價值的實物,不惜路途險象環生,驅車去最偏僻的鄉村;有時為了核實一件實物的來源、用途,又到處翻查資料、尋訪傳承人。他幾乎跑遍了林芝的山山水水,田間地頭留下他不少的足跡。
在西藏,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睡不好覺。高原缺氧,氣壓又低,無論白天多累,晚上總是睡得很淺,還不停地被夢打擾。時間一長,不少援藏幹部身上都留下了鮮明的印記——紅眼珠、黑眼圈。閩五援年齡最大的隊員、工布江達縣委書記蔣耕霆,還增加了這樣的印記:兩鬢蒼蒼,滿臉疲憊。看到整年整月忙碌不停的他,有人不解地問:“也沒見給你提拔,都臨近退休的人了,還大老遠的跑到西藏來吃苦、拚命,圖什麼呀?”蔣耕霆答:“我來援藏,既不圖升官,也不圖留名,就是想著在有生之年踏踏實實地做點事。”淳樸真摯的話語,表達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