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單單寫作文
教學實踐
作者:沈爭豔
作文教學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廣大語文教師所致力研究的重要課題。新課改對作文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學生習作總是苦於沒內容可寫,怎樣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曆的鮮活素材,這是我經常思索的問題。寫教育日記為作文教學開辟了一條新思路。
針對不少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厭學心理,我利用寫教育日記的形式,啟發學生寫作的靈感。經常與學生在課內外說說心裏話,進行紙上交流,學生把多姿多彩的生活向老師傾訴,老師分享著學生的快樂,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寫真話、抒真情、表真意。教育日記點燃了學生創作的熱情,喚起了學生不吐不快的表達欲望,此時,當教師及時點撥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後,學生就能捕捉住生活的亮點。這樣就豐富了學生創作的源泉,讓他們真正有感而發,有話可寫。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在對以李輝為代表的學困生中作了如下嚐試:
一、正確認知,寫出百味生活
不少學生認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討厭作文,懼怕作文,拒作文於千裏之外。李輝也不例外,一上作文課就無精打采,愁眉苦臉,一節課下來還是三言兩語。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日記中寫到:
作文寫不好,你們往往會說:“我不會寫”、“我沒有什麼可寫”等等。其實是自己沒用心。作文源於生活,貼近生活實際,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生活”中,要熱愛生活,擁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細節,把高興的、傷心的和你認為有意思的事情用自己的話記錄下來,寫出自己的心裏話:既可以寫真善美,也可以寫假惡醜,重要的是表達出真情實感。所以要想寫好作文,首先要用心生活。學會用“心”生活對寫作文尤為重要。
“未入學堂三步半,怕字先到腦門前。”為了徹底消滅學生怕作文的思想。我在日記中進一步寫到:
生活是作文的“材料庫”,我們全力拓展生活空間,主動關注現實生活,參與到生活實踐中,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觀察,用手去勞作。讓活潑的校園、甜蜜的家庭、沸騰的社會深深地映入腦海。晨霧繚繞的田野,夕陽映照下的水塘,春天綻放著美麗花朵的大片的油菜地,秋天那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玉米地,都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隻要你做個有心人,就能獲得生活的許多鮮活印象,不斷豐富寫作的素材。這樣,在寫作文時就能隨手拈來,思如泉湧。
教育不在於“給”知識,而是一種點撥,一種喚醒,喚醒學生的潛能,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學生了解了寫作的意義和途徑,激發了學生情感的“火花”,自由傾吐心中積蓄,他們紛紛寫到:
老師,雙休日我在地裏幫助媽媽掰玉米,還用玉米上的長須貼在下巴上當胡須,可好玩啦!
老師,趙天的腳特別臭,他還總愛脫鞋,臭氣熏天,同學們一個個都得捂著鼻子,快管管他吧。
趙天,快把鞋穿上,到家裏才能脫,同學們都抗議了。你就不能每天晚上洗洗腳嗎?
老師,我爸爸媽媽也受不了我的臭腳,他們說:“這麼臭,蚊子都被你熏死了。”
我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家,顧不得清洗便癱坐在椅子上。媽媽忙著燒菜去了,我說:“媽,你不用做菜了,今天就啃我這隻烤熟了的大龍蝦吧。”
看似東拉西扯,其實是一筆筆容易被學生忽略的寶貴的寫作資源,這些自然真切、極富個性的寫作材料在心靈的碰撞中誕生了,加上我適時的引導、點撥,激活了學生的寫作思維,流露出一時的感受。《我的臭腳丫》、《掰玉米》、《感受勞動》等充滿稚氣卻富有童趣的作文就是這樣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