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震驚世界的大發現(1)(2 / 3)

葉氏記此事之年,距發現藏經洞隻有3年,比較可信。

1900年發現說也見於《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碑記》。此碑為木質陰刻,立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碑嵌於三層樓下層洞窟,今編16號窟甬道南壁。碑高230厘米,寬89厘米。《功德碑記》全文如下:

三危為敦煌望山,其西麓有千佛洞。稽諸誌乘,即古雷音寺,未詳創始何代。梵宇立唐時殘碑尚雲再修。曆年邈遠,迄今無考。但倚幽崖深穀間,疏岩鑿石,締造佛像萬計。或裝塑寶座,或繪畫懸壁,色相莊嚴,燦然妙善,足征西域當年修佛之勝也。後經兵燹蹂躪,佛像屢遭毀廢,龕亦沙壓傾圯,梯級多斷,攀緣莫逮。千百載而下,追溯古跡,每足動人感慨之思。然興者不廢,廢者複興,尤存乎其人而已。丁酉之歲,邑從九戴君奉鈺倡首續修,聚眾善之貲力,營艱大之工程,左提右挈,其運意為獨摯矣!始構大雄之殿,繼興大士之宮,疇昔荒刹蕭索,不蔽風雨,今則洞宇崢嶸、觀瞻輒資景仰。苟非竭誠補茸,即閱五六年,殊難告厥蕆功。而鄂省羽流圓篆,又能宏樂善之心,不辭勞瘁,不避星霜,旋睹迤北佛洞寂寥,多為流沙所掩沒,因設願披沙開洞。庚子孟夏,新開洞壁偏北,複掘得複洞,內藏釋典充宇,銅佛銀座,側有碑雲唐大中五年沙門洪誓立。參考正史,建中二年沙州淪陷吐蕃後,逾七十年,刺史張公義潮正於大中五年以瓜沙等十一州收複歸唐。遂改沙州為歸義軍,以義潮作節度使。由大中而至於今,且千有餘歲,是圓籙孤誌劈畫,吾鄉人眾創見千歲遺蘊之物,亦甚異。圓籙測度藏經佛龕,結造三層樓,仍屬戴君奉鈺提倡而振作之,廟貌煥乎維新。功既竣,請餘援筆而付剞劂。謹略述其梗概。若夫潤色鴻業可大可久,更於繼起有厚望焉!是為記。

敕授文林郎、侯銓試用知縣、丁酉科選拔聯捷舉入郭磷謹撰並書。

例授登仕佐郎、吏部候選巡政廳、從九品、經理社首戴奉鈺督修。

例授修職郎、吏部注冊即選儒學訓導、歲貢生、社首習登瀛監修。

例授修職郎、吏部注冊候選儒學訓導、附貢生、社首馬育江監修。

經理社首戴號公 陳正言 楊春洲殷善言 戴化勳 胡從義 住持王圓籙

徒:王明發 趙明裕 仝修。

大清光緒三十二年歲次柔

兆敦孟夏之月上浣轂且

此碑所記“庚子孟夏”發現說,有可能源於王道士之口,因為王道士曾親自參與三層樓修建之事,所以其說比較可信。

1900年發現說,還見於王道士的《催募經款草冊》(又名《王道士薦疏》)。此件為梅紅紙墨書,現存敦煌研究院。《草冊》是以王道士名義寫出,上報催撥經款的。《草冊》說:

湖北省麻城縣人,現敦煌千佛洞住持王圓籙,敬叩,伏俯叩懇

天恩活佛寶台座下,敬稟者:茲有甘肅敦煌古郡迤郡東南方距城四十裏,舊有千佛洞,古名皇慶寺。其洞在石山之側,內有石佛石洞泥塑佛像,俱有萬萬之像。惟先朝唐宋重修,碑跡為證。至本朝光緒皇帝年內,因貧道遊方至敦,參拜佛宇,近視洞像,破毀不堪。係先年賊匪燒損,貧道誓願募化補修為念。至貳拾陸年伍月貳拾陸日清晨,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裂一縫,貧道同工人用鋤挖之,欣出閃佛洞壹所,內有石碑一個,上刻大中五年國號,上載大德悟真名諱,係三教之尊大法師。內藏古經萬卷,上注翻譯經中《印度經》、《蓮花經》、《涅磷經》、《多心經》,其經名種頗多。於叁拾三四年,有法國遊曆學士貝大人諱希和,又有陰國教育大臣司大人諱代諾二公至敦煌,親至千佛洞,請去佛經萬卷。異日覆蒙天恩賜銀壹萬兩,近聞其名,而未得其款,以將佛工不能成就。區區小縣,屢年募化,至今創修寺院,以及補塑佛像,重修樓殿等項費用,過銀二萬有餘。緣為經款,叩懇青天佛祖電鑒,特修草丹上達,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