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弱 傳統的多媒體技術課堂是教師先講解理論,然後把教學案例從頭到尾示範演練一次,再留出時間給學生模仿練習。有些案例講解和示範操作時間比較長,學生看完一遍,隻記住了前麵幾個步驟,後麵的記不住[2],教師就重複進行示範或者個別輔導操作,或者給出有操作步驟的電子文檔讓學生對照著練習。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了這種手把手教學方式,自主探索能力就得不到鍛煉和培養。
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傳統的多媒體技術課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都隻停留在課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計算機軟件的操作技能培訓上,所做的案例練習均來自課本。按照教學目標設計的練習,通常具有既定的操作步驟,留給學生發揮創新性的空間相對比較少。另一方麵,教師講解示範,學生重複操作,模仿練習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思維定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綜合上述幾個問題,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應該是開放的、具有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能讓處於不同起跑線的學生在自己原有的信息化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展自主探索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能力構建由平麵的書本知識轉變成立體的實踐技能,真正滿足社會需求[3]。
2 多媒體技術課程結構
多媒體技術這門課程包含了若幹個媒體技術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其結構可以把它看作一個由點線麵構成的立方體。最基礎的點就是理論知識,稱之為知識點;各個知識點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形成線,就是每一章每一節;章節按類型按順序組合成不同的麵,就是不同的媒體技術;當這些不同的麵在空間疊加,就形成一個多媒體課程立方體。
3 多媒體技術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思路
目前提倡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思想轉移[2],教師如何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培養創新能力,是這個轉變的關鍵。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多媒體技術課程的結構特點,提出立體化教學改革思路,讓實踐在本門課程中的知識點、章節和各媒體技術之間進行穿針引線,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從平麵理論知識有機地轉變成立體的實際應用技能[4]。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將呈倒三角形的形式,越往上發展視野越開闊,能力越強。開始學習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尚未培養起來,需要教師“領入門”;但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教師進行半開放性的教學,可以打破思維束縛,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
所謂半開放性是指教師給出定向設計題目,主要由學生自主探索完成,教師進行關鍵性指導。教師將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由於有了上階段的鍛煉和培養,最後階段能獨立完成綜合型的設計項目,自主探索能力有了質的飛躍,創新意識和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
4 多媒體技術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實踐
通過把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得的體會與多媒體技術課程多年教學經驗結合起來,對本門課程進行調整優化,既考慮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又考慮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出多樣化、開放式的教學流程,整個流程按層次結構安排,以學生的實踐為主,分為基礎訓練、項目設計和綜合實踐訓練。
基礎訓練 基礎訓練層次一方麵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麵讓學生初步掌握每種媒體技術的信息處理方法。由於本門課程是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了“多媒體技術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多媒體技術課程資源庫”兩個網站配合教學(圖5),同時使用中國數字大學城的網絡教學平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管理(圖6)。這個層次的學習也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了解的階段,讓教師對學生之前的信息化教育程度有個初步的了解。故此,依托中國數字大學城的網絡教學平台,對學生的平時作業、小測等進行跟蹤,提取後台數據進行分類、分析,觀察學生在此基礎訓練階段的學習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