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課程立體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課程整合
作者:楊南粵 陳華竣
摘 要 針對多媒體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結合本課程的結構特點,探討多媒體技術課程立體化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方法。實踐證明,多樣化、開放式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有利於發展自主探索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能力構建由平麵的書本知識轉變成立體的實際應用技能,真正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2-0158-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Curriculum Tridimensional Reform//YANG Nanyue, CHEN Huajun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teach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urse,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ridimensional reform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structur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diverse, open and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l is propitiou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of self-explor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which help undergraduates achieve the ability transformation from book knowledge to practical skills, thus meeting the real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ability
1 引言
多媒體技術這門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1],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學生的信息化教育程度不同 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基礎差異來源於幾個方麵。
1)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不同。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好,小學就開始接觸電腦和各種數碼產品,對市麵通用軟件都比較熟悉。而有的學生來自偏遠的農村,直到上大學才有機會接觸電腦,僅懂得一些基本操作。
2)大學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不一致。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在小學階段就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生信息化教育起步早,程度好,對各種電腦軟件的學習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欠發達地區由於教育資源的局限性,學校沒有條件開設計算機類的基礎普及課程,就算有開設也比較遲,導致學生在這方麵的啟蒙比較晚,基礎比較弱。
3)同一個學校內,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起點是不一樣的。理工科類專業,如計算機專業、電子信息專業、教育技術專業等,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化素養比文科類的學生要高。
4)同一專業內男女生計算機基礎的差異。一般來說,男生動手能力比較強,從硬件到軟件的安裝、調試、操作等都喜歡自己摸索,因此他們在軟件的應用方麵積累的經驗比較多,領悟能力也比較強。而女生盡管也接受過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育,但動手實踐能力相對男生來說稍遜一些。有的女生對於學習新軟件操作有畏難情緒,遇到困難喜歡叫男生幫忙,更加拉大了與男生在這方麵的差距。
學生的信息化教育程度不一致,導致一堂課下來,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嫌“吃不飽”,而基礎較弱的學生覺得跟不上。
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比較差 造成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比較差的原因有來自教師的,也有來自學生的。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同一個知識點,不可能把所有案例一一列舉,教師往往選取一小部分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和練習。案例少,對學生視野的拓展自然不利。同時由於課堂上教學內容多,實踐指導時間長,對於知識遷移環節的教學設計比較少,甚至沒有。就算偶然有,也不容易開展到位。在學生方麵而言,習慣了被動式接受的學習方式,大腦隻負責“裝進去”,不負責加工後“倒出來”,因此,教師有時把具有知識遷移的內容放在作業和考試題裏,學生就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