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PBL研究性教學實踐及結果分析
基於PBL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示意圖 基於PBL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按照流程可分為開始階段、開展階段和評估階段三個階段,根據學習目標可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果評估四個環節,每個環節是遞進關係。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授課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成員在6~8人,實行組長負責製,由組長負責分配協調組成員的具體工作,教師隻是對每一個組分配任務;其次,選擇合適的課題供學生探討,課題的來源多樣,如教材、參考資料或者互聯網資源等,授課之前需要根據不同學生(本科和專科)修訂課題;再次,要講解和分解課題的任務,並製定課題的總目標;此外,要激發和鼓勵學生對課題任務進行探索,利用各種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如互聯網、圖書館、同學、家長等資源;最後,為避免學生之間的抄襲或小組成員懶惰情況,需建立完整的考核體係,如筆試、編程、作業和實訓答辯等,在考核的時候展示和評價每個小組的課題研究成果。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每個小組就是一個小團隊,他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合作,還可以將進展情況或者遇到的困難反饋給指導教師,而教師則起指導和輔助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人數眾多、教師工作量劇增的壓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效果 為檢驗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效果,在任課的兩個班級中(外包111班、外包112班)抽取了32人進行分組,每組8人,並對這些學生采用基於PBL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授課時間為2013年下學期。具體的實施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開始階段,分析學生的學習特征(根據不同班級往年的平均成績),進行教學準備,按授課順序選擇相應的課題,並對課題進行集中講解。
2)開展階段,鼓勵學生利用各種資源進行課題探索,並及時解答學生反饋的實際問題。
3)評估階段,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打分。其中教學實施階段采取由課堂學習、課後學習、定期討論等多環節所組成的立體化方式開展學習活動。
5 結論
以C語言程序設計為視角,結合目前PBL教學方法和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成果,給出課程的PBL研究性教學模式示意圖,對課程的PBL研究性教學進行深刻探討,並根據兩個班級學生的期末成績進行方法驗證。實驗證明,基於PBL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成績和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中國大學教育,2009(12):25-28.
[2]柴寶仁,等.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7(3):152-153.
[3]劉智運.論高校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關係[J].中國大學教育,2006(2):24-27.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學及其基本範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5]丁華.高職院校實施PBL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10(7):38-39.
[6]範曉峰,等.網絡環境下《C程序設計》課程PBL的探索[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23):141-143.
[7]孫炯寧,等.PBL教學模式在《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和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5(33):9373—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