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PBL研究性教學探討(1 / 2)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PBL研究性教學探討

課程整合

作者:王岩 盧曦 陸盈

摘 要 以高校計算機專業和計算機交叉學科的一門主幹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為視角,應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方法,探索實踐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模式,並對某學期的學生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從統計結果來看,基於PBL教學方法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有較好效果。

關鍵詞 C語言程序設計;PBL;研究性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2-0153-02

1 前言

C語言是程序設計人員必須掌握的一種語言,在培養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人才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也一直為許多教學工作者所探討,並且許多學校都開設了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並將它作為主幹課程。

2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特征分析

C語言程序設計不僅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基礎課,也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是一門集理論與應用於一體的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發展性。C語言程序設計應用範圍較為廣泛,可以作為係統設計語言,也可作為應用程序設計語言,同樣可以作為單片機或嵌入式係統的開發工具。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重要的是要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考和設計程序的能力,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課程重視實踐環節,強調實踐編程和上機,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編程和程序調試,教學中以激發與鼓勵為主,讓學生勤動腦、多動手,在實踐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理論基礎知識,提高實踐技能。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講授適合開展啟迪式和探究性教學。

3 基於PBL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1)研究性教學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選擇和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取新穎的經驗和表現具有個性特征的行為,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一種現代型的教學方法[1]。這裏的研究不是脫離教師指導,而是指根據學科和學生知識廣度的差異,激發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說來,研究性教學與接受性教學是兩種相對應的教學方式,接受性教學方法通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大信息量的傳遞,讓學生掌握到最需要的知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而研究性教學與接收性教學有所不同,其具有一些後者不具備的內涵和特性,在高校教學中有較好適用性。

2)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課程設計為主,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近年來得到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學者的關注。文獻[2]提出利用研究性教學進行C語言程序課程的實踐,並給出了相應的實現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對學科進行比較深入的探究;文獻[3]討論了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提供指導;文獻[4]把科學素養等元素融合到教學當中,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提出了一種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架構;文獻[5]給出了一種小組討論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PBL教學方法,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文獻[6-7]給出結合PBL方法進行C語言程序課程教學,並針對網絡環境的使用和教學改革提出相應的方案。

3)基於PBL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啟發型的教學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從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學習到知識的內容,主要流程是:教師根據課程情況設計問題→組織學生參與→啟發學生解決問題→成果展示→總結研討。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代入感”,鼓勵學生一起參與;也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可能打消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或者可能削弱學生的興趣;同時需要同學生有固定的聯係通道,以便及時處理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需要教師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麵,繼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