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國內外“校—地—校”典型案例進行了總結,沒有進一步提升到全麵、係統、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研究層麵上來,而且多是側重“校—地—校”模式的構建研究,對“校—地—校”合作運行機製的研究不太深入。
對“校—地—校”合作中單一運行機製的研究 孔凡哲從專業引領的角度分析大學與地方政府的合作[3];李聯明(2009)以加州大學為例,闡述了美國官、學、產三維研發合作機製;李誌大(2012)以魯東大學為例,論述了構建校地合作互動機製的實踐。
上述研究多以單一的合作機製作為研究對象,雖然有利於深化對“校—地—校”合作中某一具體運行機製的認識,但是都沒能全麵地把握“校—地—校”合作機製的各構成要素及其關係,理論觀點難成體係、較為分散。
對校企合作運行機製的研究 有關合作運行機製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基本上是關於校企合作或產學研合作的運行機製研究。丁金昌從當今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動力機製、保障機製、共享機製等[4]。高敏傑(2013)將產學研合作運行機製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準備、運行過程、結束評估,並就運行過程中的組織機製、風險分擔、分工協調等機製進行闡述。胡愛玲(2012)引入博弈理論分析校企合作應建立激勵相容、利益平衡等機製,從外部保障到內部運行,促進合作共贏。關於校企合作運行機製的研究,還有如劉文清(2012)提出的利益機製,李文麗(2014)提出的需求契合機製,張革英(2014)提出的協調機製,劉晴提出的溝通機製,王海(2014)提出的共贏機製等。
上述內容豐富,但作為“校—地—校”合作運行的研究,其適用範圍、針對主體都有很大的差異。
對“校—地—校”合作運行機製的研究 該方麵的係統研究成果較少。董玉琦(2012)等人在《“U-G-S”:教師教育新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這篇文章中回顧了教師教育模式的演進,闡釋了“U-G-S”教師教育新模式的設計及東北實驗區的建設,其中談到應完善製度,建立一整套旨在實現教師專業化,教師教育一體化、終身化的機製,以確保實驗區工作的高效運行,但具體的機製辦法並未給出。閆建璋(2013)結合山西師範大學的實踐,提出“U-G-S”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運作機製及實施成效,從目標設置、組織製度、合作內容、保障體係等方麵形成一整套的體製機製,製定相關的製度規範、協調解決合作中的問題[5]。
研究者立足本省(市)“校—地—校”合作的具體實踐,提出促進本地“校—地—校”合作的對策措施,雖然比較貼近我國具體現實,但現狀對策研究在理論深度和邏輯嚴密性方麵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4 小結
總的來看,現在的學術成果,要麼是關於構建“校—地—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要麼是對校企合作運行機製的研究,再或者是對某一種具體合作運行機製的認識,以“校—地—校”的視角出發,從整體上對合作運行機製進行全麵、係統研究的成果很少。因此在這方麵進行探索與研究,有一定的針對性與創新性。
縱觀國內國外的研究,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師範校內部的管理製度、校與校合作溝通機製等方麵,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空間。因此,如何加強“校—地—校”(即U-G-S)合作的理論基礎建設,豐富“校—地—校”合作的內涵,構建“三方互動、雙向對接”的“校—地—校”合作運行機製,已經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研究工作者進行大膽理論研究和有益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對進一步形成師範院校與小學共同發展、協同創新的新局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益春,李廣.“U-G-S”教師教育模式建構研究:基於教師教育創新東北實驗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3(1):61-64,54.
[2]賈國鋒.教師教育實踐範式轉換研究:基於美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與中國“U-G-S”模式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12):77-80.
[3]孔凡哲,彬彬.U-S合作的焦點:以專業引領促學校發展:以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辦學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4(8):61-65.
[4]丁金昌.高職校企合作運行機製的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08(17):67-70.
[5]閆建璋.師範院校“大學—政府—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於山西師範大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3(8):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