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經濟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發展綜述
理論探索
作者:張立穎
【摘要】 開放經濟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簡稱為開放經濟DSGE模型)是站在傳統經濟計量方法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致力於將理論模型與實際經濟進行合理擬合和對接。本文分析了開放經濟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特征,並從開放環境、金融加速器、勞動市場、金融摩擦和勞動摩擦這四個方麵入手,對開放經濟DSGE模型從構建之初到現今的發展進程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 開放經濟 DSGE 金融加速器 勞動市場
一、開放經濟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特征
因為傳統的經濟計量方法在實證分析中與現實狀況嚴重脫節,且理論模型在建立過程中缺乏微觀基礎,因此受到很多經濟學者的詬病。DSGE模型努力克服這些缺點,試圖建立一個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理論模型。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在發展之初仍沿用著傳統計量方法的一些假定,如代表性個體和完全競爭市場等,之後眾多學者對模型做出了改良和深化,如將粘性價格、雇傭摩擦和金融摩擦等方麵考慮進來,使得DSGE模型能夠隨著經濟局勢變化而改變。
開放經濟DSGE最明顯的四個特征為開放性、動態性、隨機性和一般均衡性。開放性是指模型中行為主體所處的經濟環境是開放的,即本國與國外經濟間有經常項目往來;動態性特征表現為該模型中的個體行為是跨期最優的;隨機性是指經濟體會受到外界的各種不固定外生衝擊的作用;一般均衡性表現為在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相互作用下,宏觀經濟裏所包含的重要經濟變量為內生決定的。
基於開放經濟DSGE的基本特征,它可用於對宏觀波動進行分析,即分析隨機外生衝擊的影響,尋找並識別經濟的波動來源,推導出最優政策。目前,對於該類模型的運用已普及到多個國家(如美聯儲、芬蘭、英國、西班牙等),深入到其央行建模中,為各國的經濟模擬分析貢獻力量。
二、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觀點綜述
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麵介紹開放經濟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發展進程。
1、開放環境
Obstfeld and Rogoff(1995)把商品的名義價格粘性分析納入到上世紀80年代經常賬戶的跨時均衡分析裏,同時還兼顧到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性,在這兩個創新點的基礎上建立了著名的Redux模型,從此替代了Dornbusch的M-F-D模型,開創了“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簡稱為NOEM)的新出發點。
Gali and Monacelli(2005)在開放經濟環境下,將商品的定價機製設定為Calvo交錯定價形式,並用該模型對比分析了三種不同貨幣政策(基於本國通貨膨脹的泰勒規則、與彙率掛鉤的貨幣規則以及基於CPI的泰勒規則)帶來的宏觀經濟影響。它將Redux模型中的兩國拓展為多國,將本國經濟置身於一係列無窮小經濟構成的世界經濟體係中。交錯定價的設置和完全財政市場的假設,使得模型關於貨幣政策的動態影響分析比Redux模型的一期先決定價更加豐富。最重要的是它引入貨幣政策的方式有別於之前的所有文獻:其他文獻在引入貨幣政策時通常假設貨幣總量服從一個外生隨機過程,而這篇文章則將貨幣政策內生引入,將短期利率視為政策工具,這樣就可以建立不同的貨幣製度。通過對三種不同的貨幣製度所帶來的宏觀影響分析和相應福利對比發現,不同貨幣製度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它們的彙率波動的相對權重。
Adolfson(2007)將開放經濟因素添加到Christiano(2005),將其拓展成一個開放經濟DSGE模型,並利用Bayesian方法進行估計。與Gali and Monacelli(2005)相比,Adolfson(2007)的內容更加豐富飽滿,其名義和實際摩擦中除了粘性價格外,還包含粘性工資、可變資本利用率、資本調整成本和慣性因子。同時,它還引入不完全彙率轉嫁,即不僅考慮國內產品價格粘性,並將名義價格粘性拓展到進出口部門。此外,模型中包含大量的外生衝擊,如隨機單位根技術衝擊、消費偏好衝擊和勞動供給衝擊等等,使得模型更貼切現實情況。它利用Bayesian後驗密度對模型進行對比分析,來評估不同的摩擦和衝擊在解釋經濟波動方麵的重要性,分析發現:生產技術、消費偏好以及勞動供給衝擊這三者在影響產出波動方麵發揮著主要作用,而貨幣政策衝擊則在通貨膨脹波動方麵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