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蘊鉤沉搜劫燼 長將心力護春華”(注)—常書鴻所長與石窟保護(2 / 3)

為了讓防沙牆能繼續起點防沙的作用,於是在防沙牆的底部每隔兩三米打一個洞,把防沙牆後麵攔蓄的流沙放下來,在放沙的時候,防沙牆上麵還得有工人把沙推向流沙孔,流沙的時候沙塵也四處飄揚,附近的洞窟也受其影響。為了有控製的下流,用帆布縫成30多厘米直徑的布筒,長約20米,布筒的上口緊靠在防沙牆的流沙孔上,下麵固定在離洞窟較遠的地方,用三角架固定起來,這樣流沙可以有控的流在一定的地方,集中成很大的沙堆,可以較為方便再用牛車運走。但是好景不長,流沙筒很快就被流沙磨蝕得千創百孔,這種清沙的辦法還是比較可行的,隻是在當時經費困難的條件下,經常更換帆布流沙筒是有一定困難。這些防沙牆後來在進行石窟加固工程期間,陸續被拆除了。

三、挖防沙溝

在修防沙牆的後期,為了進一步防沙,1955年3月16日開始又在洞窟山頂上的平坦處開挖防沙溝,到4月4日共挖溝1014米,溝深100厘米寬約150厘米,(這一千米長的防沙溝用工471個),挖起來的沙礫堆在溝的東麵,目的也是攔蓄流沙,和洞窟崖頭的防沙牆作用相同,1955年相繼完成了防沙牆和防沙溝,大概在兩三年之間洞窟流沙的情況是減輕了。後來防沙溝也流沙填滿了,後來幹脆把它填平了,現在山頂上還能隱約看見它的痕跡。以上介紹的雖然不是治沙的成功經驗,但是說明常書鴻所長堅韌不拔進行治沙所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雖然治沙防沙不是十分有效,五六十代用了相當的人力和經費清除窟前堆積的上萬立方米的流沙,卻是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為進行日常研究和保護工作創造了條件。

四、 修建石窟之間的臨時通道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之前,上幾層石窟的上下是很困難的,據說張大千為了上第161窟,搭了一個蜈蚣梯上是上去了,但是不敢下來,為了等待人們的幫助,這之間他在甬道北麵用土紅畫了一幅大胡子自畫像,至今尚在。還有第196窟得從山頂上下來,為了解決石窟之間的交通,王圓錄把石窟之間的南北壁打通作為通道,破壞大量的壁畫,現在二層以上的石窟普遍如此。舉例說吧,從第428窟可以通過洞窟之間的穿洞一直到達三層樓,從第285窟可以穿到第317窟。下層洞窟通往二層及二層通往三層的垂直交通,往往利用藻井較薄的部位向上打洞,從第72窟的藻井上打洞通到第254窟中心柱的北側,第257窟中心柱的北側有洞向上通到第258窟,第263窟窟頂打洞通到第264窟,第442窟西壁有洞通到第446窟,這個洞比較大有台階上下。之所以煩瑣的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敦煌藝術研究所建立之初,連上洞窟工作都是非常困難的,下層洞窟被沙封堵,上層洞窟之間沒有通道,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我是1947年到敦煌的,我來的時候,洞窟之間的交通已經基本改觀了,舉例說吧,前麵說的第161窟已經有了簡單的走道;第194窟到第196窟修了十多米長走廊及台階;第249窟到第251窟;第259窟到第263窟;第315窟到第320窟、第276窟至第280窟原來都沒有通道,後來都就地取材因陋就簡的修建了走廊,可以比較方便和安全的上下洞窟了。上麵說的這些走廊通道在50年代都重新作了翻建,看起來稍為整齊和美觀一些,也更為堅固一些。60年代進行加固工程時又全部拆除了。

五、安裝洞窟門

原來洞窟是否有門不得而知,常書鴻先生為了保護洞窟,對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如第428窟、第61窟、第98窟等都安裝了洞窟門,大部分是下層洞窟,因為沒有經費,常先生在敦煌縣城動員士紳官商們做功德捐獻窟門,大概做了大小不等的幾十付洞窟門。這些窟門一直使用到六十年代加固工程時才拆除。

上麵提到的是解放前後的石窟保護工作都是在缺少經費、材料的情況下在老所長常書鴻先生親自策劃和領導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