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蘊鉤沉搜劫燼 長將心力護春華”(注)—常書鴻所長與石窟保護
敦煌研究院建院已經六十年了,談到建院不能不想到常書鴻先生,今年是常書鴻所長誕辰100周年,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十周年了,現在我們在這裏集會紀念常書鴻先生,緬懷他為敦煌事業所作的奉獻,緬懷他幾十年風風雨雨,曆盡艱辛,艱苦奮鬥為祖國為人民研究和保護敦煌石窟的精神,希望後來者沿著他開創的敦煌事業,更加堅定,更加奮發的把敦煌事業繼承下去,我想這可能是舉辦這次紀念活動的初衷之一吧。
我是1947年應常先生的招聘到敦煌工作的,很長時間都是在常先生的直接領導和影響下進行建築史料的收集和石窟保護工作的,所以我就從這方麵談談我的感受。表示對先生的深切懷念。
常書鴻先生是學者同時也是知名的大畫家,他雖然開創的是敦煌藝術研究所,但他在幾十年的敦煌生涯中,始終把石窟保護放在他工作的重要日程上,並給與相當的關注,甚至有時是全部的精力。1943年春常先生初到敦煌,他不顧生活的困難,在沒有經費,缺少人員的條件下開展多方麵的石窟保護工作,當時由他住持的前期保護工作主要有:
一、修建莫高窟圍牆
修建保護石窟的圍牆是常書鴻先生1943年初到敦煌做的第一件保護工作,於當年秋天完成,圍牆範圍包括南區石窟的第131窟南側起沿窟前到達上中寺之間的一道大車門前(上寺在圍牆外),又從中寺後院南牆向東到河岸前,折而向北至下寺北麵再折向第1窟。現在第1窟以北的山坡上還保留了圍牆終端的一道門。
圍牆高度約兩米,厚約50厘米,全長約1000米。圍牆基本上是就地取土夯築而成。在當時的條件下,修築1000米圍牆的艱難程度是難以想象的。圍牆的完成加強了石窟區的管理,防止牲畜進入窟區,毀損林木,但圍牆有一個更重要的象征意義,它明確宣告莫高窟有了保護機構,再也不能任人隨意破壞了。當我到莫高窟時,看到的是完整的圍牆。
二、開展各種治沙試驗
上世紀40、50年代時,石窟前堆積了很多流沙,南區從第131窟到第153窟流沙堆積五六米高,直到石窟的底部,第129窟到第109窟流沙堆積到了石窟門口,第108窟到第100窟流沙已經封堵了窟門,從第79窟到第21窟流沙普遍比下層石窟高,這一段石窟中的多數石窟特別是大型石窟如第76、61、55、53等窟的窟門都被流沙封堵了,第71—46窟一段還有不少的大沙堆比下層石窟的窟門高。經常要用人工把窟門外的沙子清開,否則下層石窟都進不去。有人提出用水衝沙,這種辦法就是把大泉的水引到窟前,並用土堆築幾十厘米高的小壩,等水聚高以後,然後突然放水衝沙,沙堆可以削去一些,但是沙並沒有流去多遠,隻是把它平攤到大範圍的樹林中了。這個辦法用了一段時間發現作用不大就停止了。46年以後開始在石窟的崖邊上修建防沙牆,第196窟、第233窟及第256窟幾處重點流沙處相繼修建了防沙牆,土坯結構,牆高約150厘米,防沙牆的作用在於把流送聚集在牆的後麵,減少經常的流沙,過上一年兩年防沙牆後麵的被流沙填滿之後,如不及時清除,流沙就溢出牆外,防沙牆就失去作用了,但當時限於對治沙的認識,雖是消極的但多少起些控製作用。五十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始終把防沙治沙作為石窟保護的重點工作,但是苦於對治沙缺少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借鑒,當時隻是憑著對石窟保護的熱情從事這項工作。1954年秋天所裏邀請了敦煌地方上一些老先生座談石窟保護及有關問題,敦煌名士任子宜先生又提出在石窟崖邊上修建防沙牆的建議,
實際上1954年已經計劃在流沙嚴重的幾處如第372、412、326、412、256、205、182、194窟以及第156窟附近的崖頭上修建防沙牆,這幾處都是流沙比較嚴重的地段,每一處防沙牆的長度大約在15米左右,第412窟上防沙牆長在20米以上。
防沙牆全是土坯砌成,高約1.5米,牆的兩麵用草泥墁抹,上述幾處防沙牆相繼在1954至1955年完成,防沙牆所用的土坯是在莫高窟就地取土拓成的,砌牆的泥土也是就地取土,取土的地點在靠近中寺一些較高的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