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米-26直升機(1 / 3)

蘇聯米-26直升機

概述

米-26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現改名為米裏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研製的雙發多用途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的綽號為“光環”(Halo)。這種直升機是繼米-6和米-10以後發展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機。

為開發西伯利亞及北方沼澤和凍土地帶,前蘇聯決定發展一種全天候重型運輸直升機。在70年代初開始方案論證,目標是其裝載能力要達到以前生產直升機的15至2倍以上,正式研製工作大約持續了3年,原型機於1977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

1981年6月,米-26的預生產型在34屆法國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1982年開始研製軍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開始出口印度。總計製造了約300架。目前仍在生產。

米-26直升機具有極其明顯的軍事用途,這種直升機最大內載和外掛載荷為20噸,相當於美國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載荷能力。

米-26直升機主要用於沒有道路和其它地麵交通工具不能到達的邊遠地區,為石油鑽井、油田開發和水電站建築工地運送大型設備和人員。米-26往往需要遠離基地到完全沒有地勤和導航保障條件的地區獨立作業,因此,要求直升機必須具備全天候飛行能力。

旋翼係統為傳統的鉸接式旋翼,槳轂是鈦合金製成的,有揮舞鉸和擺振鉸,帶有阻尼器,沒有彈性軸承或軸向鉸。這種旋翼由8片等弦長槳葉組成,是世界采用槳葉片數最多的單旋翼。每片槳葉由一根管狀鋼質槳葉大梁和26個玻璃鋼翼型段件組成。

段件內部用翼肋和加強構件加固,中間填以蜂窩填料,前緣有不可拆卸的鈦合金防蝕條。槳葉具有中等程度的扭轉角,槳葉厚度沿展向向槳尖方向變薄,後緣裝有調整片,可在地麵上按飛行狀態的需要進行調整。

尾槳由5片玻璃鋼製槳葉組成,位於尾梁右側,鈦合金尾槳轂。為適應高寒地區使用,旋翼和尾槳槳葉均裝有電加熱防冰裝置。旋翼轉數為132轉/分。

傳動係統包括V-26風扇冷卻的主傳動係統。主減速器傳動功率為14710千瓦。單發工作時傳動功率8500千瓦。尾傳動軸位於座艙頂。

機身傳統的全金屬鉚接的半硬殼式吊艙尾梁結構。蛤殼式後艙門,備有折疊式裝卸跳板。尾梁下表麵平直。為了防火發動機艙用鈦合金製成。垂直尾麵向左偏置。尾槳安裝在垂直尾麵右側。水平尾麵位於垂直尾麵與尾梁的交接處。飛行中平尾固定不變,但可在地麵上調整,以適應最佳巡航狀態。

著陸裝置不可收放前三點輪式起落架,每個起落架有兩個輪胎,主起落架輪胎尺寸為1120毫米450毫米。前輪可操縱,輪胎尺寸為900毫米300毫米。尾梁末端有可收放的尾橇。尾橇收起時,可自由接近後貨艙門。為了通過後貨艙門和在不同場地上著陸,主起落架可以進行液壓調節。

離地時,起落架上的傳感器可以通過飛行工程師座位後方的儀表板顯示出直升機的起飛重量。動力裝置為兩台7460千瓦D-136渦輪軸發動機並排裝在旋翼軸前駕駛艙上方。為適應嚴寒地區和未經修整的場地上作業,發動機進氣道采用了雙套防冰裝置——電加熱和熱空氣防冰係統。進氣道前裝有粒子分離器,可防止外來物侵襲發動機。

發動機兩個進氣道的上方有第三個進氣道,供滑油散熱器冷卻用。發動機裝有功率輸出同步和保持旋翼轉速的恒定係統。如果一台發動機輸出功率衰減,另一台發動機可自動輸出最大功率。

米-26共裝有10個油箱,每台發動機的燃油係統獨立,8個油箱在座艙地板下麵,兩個彙集油箱在發動機上方,正常情況下用油泵供油,發生故障時,可以靠重力自行輸油。最大標準燃油量為12000升。另外可帶4個輔助油箱。座艙駕駛艙內可容納4人空勤組,駕駛員位於左座,副駕駛員和駕駛員並排坐在一起,在兩位駕駛員中間有一折疊座,後麵左側是飛行工程師座,右側是領航員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