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銀外流的其他原因
除了鴉片進口外,導致白銀外流的原因還有哪些呢?查閱史料,還有其他的原因可以解釋:
一是絲、茶出口的下降。從英國海關的統計數據看,在1825-1856年,中國對英國的絲、茶出口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在英國市場上,每磅茶葉的平均價格由1801年的36便士下降到1836年的19便士,1835-1849年英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僅1.43-1.69磅。與此相比,1867-1886年中國對英國的茶葉出口是1825-1856年的2.5倍,生絲的出口則是12倍。由此可見,在1825-1856年中國傳統出口大宗商品絲、茶在英國銷量下降,而鴉片進口數量則迅速增加,此消彼漲,中國由出超變為了入超,白銀大量外流。
二是國際上對金銀套利交易的結束。長期以來,中國金銀的比價在1:10-1:11,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金銀比價長期維持在1:16,這其中蘊涵著巨額的套利空間。也即國外將白銀運入中國,比在其本國可以兌換到更多的黃金。由於其中的利益巨大,導致大量以套利為目的的白銀湧入中國。由於清朝政府對白銀外流(即無資本管製)並無限製,套利空間在大量白銀的衝擊下最終被拉平,1849年英國領事就注意到,廣州的金銀比價與英國本土幾乎一致,達到了1:16。這樣套利白銀就缺少了繼續流入中國的動力,客觀上也造成了19世紀前期中國白銀供應的緊縮。同樣的套利理論其實也適用於白銀和銅錢的比價,當時在中國各地,銀錢的比價也存在差異,但為什麼套利活動不夠活躍?主要原因在於,一是當時的內陸交通不夠發達,二是國內貿易遠不如國際貿易活躍,三是銅錢笨重攜帶不便。
3.白銀外流的主要原因:拉美白銀的產量突然下降
上述原因都不足以解釋19世紀前期中國為什麼會突然遭遇到白銀危機。根據林滿紅先生的研究,可謂是大西洋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引發了中國海嘯。考察中國白銀的供應來源,中國自身並不是白銀產量大國,明朝大規模使用白銀作為流通貨幣以來,白銀的供應主要依靠日本、緬甸和安南,其中日本的白銀是主要來源,而緬甸和安南的白銀主要供應、也隻能滿足雲南和廣西兩省的需要。從1775年開始,由於日本限製白銀外流、西班牙占領了菲律賓等國際格局的變化,中國的白銀來源從日本轉移到了西方,主要依賴於拉美白銀,比如墨西哥。1796-1815年由於拿破侖戰爭和1810-1830年代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導致拉美白銀生產和供應下降,1811-1850年世界白銀供應比1787-1810年下跌了1000萬盎司,1810-1819年白銀產量減少了49.5%,1820-1830年減少了56.6%,直到1860年後白銀的產量才恢複到1810年之前的水平。這也恰好與中國白銀危機的時間基本一致。
表1:1741-1870年拉美地區白銀產量
年代
白銀產量(千盎司)
1741-60 17100
1761-80 21000
1781-1800 28300
1801-10 28700
1811-20 17400
1821-30 14800
1831-40 19200
1841-50 25000
1851-60 26500
1861-70 39000
三、白銀外流對晚清時局的影響
1.“雙貨幣”下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白銀外流導致銀貴錢賤,對晚清經濟社會產生的一個重大影響就是以白銀計價的經濟活動陷入通貨緊縮,以銅錢計價的經濟活動陷入通貨膨脹,整個社會生活陷入紊亂之中。在“雙貨幣”體係下,對於清朝政府來說,由於其收入項主要是以白銀計價,在官方銀錢比價下,政府的收入減少,國庫虧空數額不斷增加;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由於其交納稅費、購買商品主要是支付白銀,而收入主要是銅錢,麵臨的是收入貶值和支出成本上漲的雙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