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貨幣與晚清危局(3 / 3)

表2:1808-1858年河北寧津地區銀錢比價

年份

銀錢比價(河北寧津)

1808 1040

1818 1245

1828 1339

1838 1637

1848 2299

1858 1420

2.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

具體銀貴錢賤對社會各階層的分析,農、商、士、官均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對於農民來說,他們交納租金時需要將賣穀物所得的銅錢兌換成白銀,銀貴錢賤使得農民的實際支出在1848年比1808年增加了一倍,造成“國無加賦之名,民有加賦之實”。同樣的道理,農民的實際收入在1848年比1808年減少了一半以上,致使當時即便是糧食豐收,農民仍舊被迫變成流民,土地集中程度更高。對於商人來說,由於白銀流通減少帶來的通貨緊縮,大量白銀被囤積,經濟活動萎縮,即便是財力雄厚的鹽商亦受到較大影響。對於普通士兵來說,由於起俸祿是按官方銀錢比較發放的銅錢,比如一個士兵的俸祿是2兩白銀,按照1:1000的官方比價,其隻能得到2000銅錢,而市場上的比價已經達到了1:2000以上,這就意味著士兵僅得到了1白銀的實際俸祿。由於以銅錢計價的物價通貨膨脹,士兵的實際收入水平大大下降。同樣的問題也影響到了官員,“大抵大官之廉者僅足,不廉者有餘,小官皆不足”,導致全社會金錢崇拜橫行,貪汙泛濫,整個政府體係陷入到財政不足與係統性腐敗之中。最終,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晚清政府陷入到風雨飄搖之中。

3.關於白銀危機的思想爭辯

針對晚清危局,當時的知識分子們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不同的主張,林滿紅先生對他們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可分為兩大派係:一是政府幹預派,一是自由放任派,具體觀點不作贅述。值得一提的是,在晚清時中國尚無貨幣主權、信用、中央銀行等現代貨幣學的概念,但當時的思想爭辯中卻閃現出了類似的智慧光芒。比如,對政府可能利用濫發貨幣來搜刮人民財富的做法,一些學者是持警惕態度的;對於缺乏貨幣主權造成的國內經濟動蕩,一些學者提出了政府幹預的主張;對於是否應該發行由實物支持的貨幣,還是純政府信用貨幣,也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

英國對華輸出

年代 總額(萬英鎊)

1842 97

1843-----146

1844------230

1845-----239

1846-----179

1854-----100

我們看一下當時中國流通的白銀總量,就知道列強的金融攻擊對於中國的影響了。根據賀力平的論文,1825年時中國貨幣用銀存量應在6億兩到11億兩之間。1825~1840年間中國對外貨物貿易總逆差即白銀淨外流的規模約為4000萬銀兩,此後中國的白銀流出和流入基本平衡(《鴉片貿易與白銀外流關係之再檢討》賀力平,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1期)。因鴉片貿易而引起的貨幣用銀減少約占當時中國貨幣用銀存量的3.6%到6.7%之間。4000萬兩的白銀外流已經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而《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3億兩白銀是怎麼樣的壓力可想而知,隨後的4.5億兩的賠款就更是災難了。而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本位貨幣破產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後,1935年中國發行紙幣,使用法幣強製兌換銀元(一塊銀元大約0.7兩白銀),整個中國也隻得到14億元。由此可見,巨額的賠款以實銀計算,對於中國的金融體係簡直是災難,白銀貨幣的減少在當時的貨幣體係下是無法彌補的,造成的通縮極大地影響國民經濟。當時世界上的白銀大部分都在中國,數億白銀從中國流到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白銀貶值就可以想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