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貨幣與晚清危局(1 / 3)

近來讀台灣“國史館”前館長、中研院研究員林滿紅先生大著《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一書,從貨幣的角度對19世紀白銀危機與晚清中國社會動蕩的時局之間的關係作了一些思考,很多觀點是受林先生《銀線》一書啟發。林先生通過查閱大量的珍貴史料,以翔實的論據考證了白銀外流對19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很多觀點與流行的傳統觀點有很大差異,為我們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這種嚴謹細致的研究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一、清朝的貨幣製度及其缺陷

1.銀銅並用的“雙貨幣”製度

清朝的貨幣製度實行的是銀銅並用製度,也即是白銀和銅錢同時作為官方認可的合法貨幣,我將這種製度稱之為“雙貨幣”製度。使用貴金融作為貨幣,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但白銀的廣泛運用,是從明朝中期開始的。中國並不是一個生產白銀的國家,因此白銀作為貨幣,並不是由中國政府發行的,而是主要通過國際貿易的途徑流入中國的。政府真正發行的貨幣是銅錢,清朝時在北京和一些大的城市設有鑄造局,專門負責鑄造銅錢。

在使用範圍上,白銀和銅錢的區別主要是,白銀用於國際貿易、大額交易以及遠程貿易往來,而銅錢則主要滿足日常小額交易的需要。另一方麵,政府對白銀和銅錢的使用範圍也有一些規定,概括起來就是:收入類主要采取白銀計價,比如征收的各種稅、費等;支出類則主要采取銅錢計價,比如對士兵發放的俸祿等。

在發行的管理上,銅錢由政府設立的專門鑄造局負責,而白銀的發行則完全在政府的控製範圍之外。從源頭的發放看,白銀的主要供應來源是通過國際貿易順差而從國外流入。同時,私人錢莊、票號等也根據自身的積累發行一定數量的白銀;從流通看,白銀的流動主要是由私人部門控製,私人錢莊、票號在實際上行使著現代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職能。

在兩種貨幣並行的框架下,必然存在著白銀與銅錢的比價問題。實際上,官方是有一個銀錢指導價的,也即是官方彙率,而市場上也存在另外一個銀錢指導價。這就在客觀上形成了白銀與銅錢比價的“雙軌製”。而實踐證明,由於套利的存在,價格“雙軌製”是從來難以持久的。晚清時期的白銀危機,就是由於白銀供應的減少,導致銀貴錢賤。

2.“雙貨幣”製度的缺陷

在同時流通兩種貨幣的情況下,由於清朝政府並未控製住白銀的供應與發行,這就相當於今天在中國的境內同時流通著美元與人民幣,而美元是由美聯儲而非人民銀行控製的。美聯儲在發行美元時,重點關注的是美國經濟而非中國經濟,美元發行的膨脹與收縮不受中國政府的控製,但美元卻可以在中國任意流通。這種製度在結構上是一種不穩定的製度,相當於在中國境內存在兩種貨幣,其中一種是不穩定、且不受控製的,從而對整體的貨幣體係框架經常產生脈衝式衝擊,導致整體框架的不穩定。

二、晚清時期銀貴錢賤的原因探究

1.傳統的觀點:鴉片進口導致白銀外流?

長期以來,在分析晚清時期白銀危機時,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長期以來由於中國對英國等歐洲國家保持貿易順差,因此英國政府決定對華采取鴉片出口的方式扭轉貿易逆差格局。由於鴉片的大量湧入,導致中國的出口貿易由順差變為逆差,導致大量的白銀流出,從而導致國內通貨緊縮。而且這一觀點還有相應的中英貿易數據作為支撐。

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如果這一觀點成立,為什麼從1856-1886年,中國的白銀危機又會突然大大緩解,白銀又重新流入中國呢?林先生在《銀線》裏進行了分析。從《銀線》中關於1856年以前鴉片進口數量、白銀外流數量、銀錢比價變化等數據看,三者之間確實保持著一致的趨勢。但是,林先生通過運用英國海關的數據,並對19世紀上半期的國際貿易通過到岸價(進口)、離岸價(出口)進行技術調整,發現那一時期國際貿易其實並不是逆差,而是些微的順差。這就顛覆了認為鴉片進口是導致大量白銀外流和銀貴錢賤主要原因的傳統觀點。鴉片進口確實導致了中國進口的猛增,但白銀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還不能歸因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