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關中民間舞蹈活動目的、作用及其藝術形式和特征分析,基本可以概括為三大類,即社火類、民間祭祀類、民間小戲類。
民間社火構成關中民間舞蹈的主體,它集民間舞蹈之精華,融民間音樂、美術、工藝、戲曲、曲藝、民間文學、雜耍、拳術、雜技、體育等為一體,通過每年春節和元宵節前後,將其集中的進行展現,關中各地皆稱“耍社火”、“社祀”。民間祭祀類的舞蹈,著重指民間祭杞和祭奠亡靈儀禮中的一些具有舞蹈性的表演活動,其中包括民間古老的祈雨、敬神、做道場、做齋醮等,雖說其內容包括許多迷信色彩,解放後已被淘汰。但從舞蹈文化角度審視,其中有不少具有古老巫舞的一些遺風,為我們研究古老的巫舞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形象資料。民間小戲又稱“對對戲”,多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表現一定的戲劇情節和人物形象,俗稱“小歌舞”,如安康的“小場子”、“地蹦子”、寶雞縣的“笑談”等。雖說以表現戲劇內容為主,但其中包含著許多具有鮮明特色的舞蹈動作和精彩的舞蹈組合,顯示民間舞蹈發展所具有的綜合性特點以及和民間小戲進行雙向交流的趨勢。上述社火類、民間祭祀類、民間戲曲類的各種舞蹈形式和特點,形成關中民間舞蹈的整體和不同構成因素,有助全麵、係統地了解和研究關中民間舞蹈的形成和發展。
關中民間鑼鼓形式多樣、風格多彩。據不完全統計約有40多種,其中多以民間社火或廟會為載體,也有部分形式屬於民間喜慶時的一種助興活動。其中既有與嗩呐相結合的一種小型吹打樂演奏,也有大型的打擊樂演奏表演,更多的則與舞蹈表演交相輝映、相互襯托,形成一種“以鼓作舞”、“鼓之舞之”的大型民間廣場表演的鼓舞節目。民間鼓舞雖說多以男性集體群打表演為主,而大荔縣流傳的“花苫鼓”卻以女子表演為特色(過去表演時也得男扮女裝),成為關中獨具特色的女子鼓舞節目。關中的鼓舞表演多以大型活動為主,少時數十人,多時上百人。如氣勢恢弘、場麵壯觀的韓城“百麵鑼鼓”、合陽的“撂鑼”、潼關的“掄鑼”、大荔的“南留鑼鼓”、鹹陽的“牛拉鼓”、岐山的“轉鼓”、寶雞的“百麵鑼鼓”、乾縣的“蛟龍轉鼓”等,也有單打獨奏、技藝嫻熟、表演精彩、詼諧風趣的“五圓鼓”、寶雞的“刁鼓”等。在曲式結構上既有上下兩句對稱無限反複的單一形式,也有結構完整的大曲、套曲形式,如常見的《什樣錦》《風攪雪》《狗嘶咬》《老虎磨牙》《九折子》等。民間鼓舞雖多以情緒氣氛表現為主,但有的還能表現曆史人物故事,使鑼鼓表演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描述。華陰縣的“素鼓”(又稱“數鼓”,以表演時所需的鼓數多少而得名),就是以鼓舞表演曆史人物故事的一種形式,它除了《開場鼓》以表現情緒氣氛外,還可以用鼓舞表現傳統戲曲中的折子戲,常演的節目有《三戰呂布》《五龍二虎逼彥章》《八虎困幽州》等。運用鼓舞表現傳統故事人物,使鑼鼓表演具有戲劇性,這也是關中鼓舞的獨特之處。
關中各地也有許多反映古代軍旅征戰的民間鼓舞,如岐山的“轉鼓”、澄縣的“洪拳鼓”、渭南臨渭區的“八仙鼓”、乾縣的乾州“蛟龍轉鼓”等。值得一提的是臨潼的“十麵鑼鼓”,舞者身後均插一根高約兩米多的竹竿,竿頂上裝有三角形小戰旗和各色紙花,數十名鼓手左肩上斜挎一木製丁字形鼓架,一麵直徑約50厘米的扁圓鼓成45度斜角掛在胸前,左手握一細鼓槌邊跑邊轉隊形,邊揮槌擊鼓前進。另有數十名於前身左前側懸掛“背弓鑼”者與鼓手相間排成一路縱隊,在一位敲鑼者率領下在場中不停地跑轉,節奏由慢漸快,步履由緩漸急,在變化的隊形中仿佛旌旗林立,舞隊如同軍旅在不停調動布陣一般。據當地老藝人介紹,相傳此舞是楚漢相爭時,劉邦兵弱將寡,不敵楚霸王兵強馬壯,韓信巧設迷魂陣,讓有限的漢軍騎著戰馬,馬尾拴著樹枝,雙手摯著戰旗不停地在叢林中往返跑動穿梭,製造漢軍忙於調兵遣將進行布陣,嚴陣以待地要進行決戰的架勢,從而使楚軍不敢輕舉妄動。這雖屬民間傳說,但從“十麵鑼鼓”表演風格和隊形變化中,可以看到象似古代軍旅在急行軍和進行調動布陣一樣,具有古老軍陣樂舞的一些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