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區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現狀
樂海拾貝
作者:程鵬民 黨允彤
關中民間歌舞是關中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中民間歌舞種類很多,關中地區具備了原生戲曲、舞蹈的有利條件,歡快明亮的小曲、激越高亢的鑼鼓戲曲,熱鬧歡騰的秧歌、腰鼓舞蹈應運而生,關中人聽聽小曲、看看戲曲、扭扭秧歌,悠哉樂哉。關中民間歌舞創作、傳播人才濟濟,也是關中地區民間歌舞藝術繁榮昌盛的重要因素。
關中東起潼關,西至寶雞,南接秦嶺,北抵陝北高原,號稱“八百裏秦川”,包括了寶雞、鹹陽、西安、銅川、渭南五個市。關中民歌伴隨舞蹈活躍在舞台以及民間,其形式多樣,各具特色。關中民間舞蹈具有粗獷、細膩、詼諧等不同舞風,豐富多彩的關中民間舞蹈是研究、保存、繼承、發展關中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和西部人文資源的珍貴史料和活化石,也是我們開發民族民間藝術的重要人文資源。當今以陝北秧歌、腰鼓為主體的民間流傳的“社火”、“鑼鼓”等,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和廣泛的群眾性,今天我們處於改革開放、實現小康社會的偉大時代,民間舞蹈仍是廣大群眾倍加喜愛的傳統文化活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和缺少的內容。音樂形式數量最多的是小調,而小調中85%的是一般小調與社火小調。一般小調分布最集中的是鳳縣,社火小調分布最集中的是韓城。關中地區的號子分為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箱夫子歌、鋤地號子。在民間器樂的地域分布上,關中地區的國家級器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西安鼓樂、高陵洞簫、藍田普化水會音樂、韓城流行鼓四項,占陝西省國家級器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三分之二。省級器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閻良新興特技嗩呐、岐山轉鼓、長武道場、薑馬察回、渭旗鑼鼓、臨潼零口十麵鑼十麵鼓六項,占陝西省省級器樂類非物質類文化遺產項目的四分之三。特別是西安鼓樂作為陝西省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認定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僅流傳於西安市郊一帶的關中地區。
一、關中地區民間舞蹈文化的曆史淵源
遠在80萬年至20萬年前,大荔猿人、藍田猿人已在這塊古老的三秦黃土大地上繁衍棲息。西安東郊發掘的“半坡遺址”、臨潼縣的“薑寨遺址”等,均屬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證實了遠在五六千年以前,關中平原上已出現了以漁耕為主的氏族部落。古都長安又是我國古代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建都的地方和京畿重地。絢麗多姿的陝西民間舞蹈,是在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周、秦、漢、唐等古代樂舞、百戲以及新秧歌運動促進下,構成的關中舞蹈文化的珍貴遺存。
關中地區民間舞蹈正是因為受到了以上曆史、地理特征的影響,才具備了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曆史悠久,具有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的特點;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典型的北方農耕文化特征;原始信仰、宗教與民間遊藝民俗的高度發展,具有節日文化、社火文化、廟會文化、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等諸多民俗文化的特性。
二、關中地區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現狀
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新秧歌運動的影響下,關中地區民間舞蹈剔除了原有的封建迷信和打情罵俏等內容,融入積極向上的革命內容,通過豪放粗獷、剛勁有力而又不失詼諧幽默的表現形式,使之得到升華,成為廣大革命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關中民間舞蹈逐步走向舞台的開端。
豐富多彩的關中民間舞蹈是關中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秧歌和腰鼓最為普及和具有代表性,形成了以秧歌和腰鼓為主體的群眾性民間舞蹈活動。每逢春節和正月十五前後,關中各地均組織秧歌活動,當地俗稱“鬧紅火”、“鬧秧歌”,使廣袤的黃土大地沉浸在歡樂喜悅的氣氛之中,幾乎是“村村鑼鼓響,人人喜洋洋,扭起秧歌打腰鼓,豐收歌兒滿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