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愛恨交加(1 / 3)

當皇太極從楊二牛的口中得知明軍增援部隊的主帥是趙率教時,感到既失望又高興,失望是因為他最大的對手袁崇煥沒有來,高興是因為袁崇煥手下的三員大將之一趙率教來了。

而且,這個趙率教曾經給皇太極留下過刻骨銘心的記憶:他打的第一場敗仗,就是拜趙率教所賜!

趙率教不僅令皇太極吃到生平第一次、同時也是最慘重的一次失敗,還曾經屢次三番地戲弄他,使他尊嚴掃地,在八旗軍中的威信一度下降到了最低點!

如果要讓皇太極選兩個心中最痛恨的人,第一個就是趙率教,第二個才是袁崇煥;但如果要讓他選兩個最渴望得到的人才,第一個是袁崇煥,第二個就是趙率教——

他對趙率教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愛恨交加!

他問清楚所有的情況之後,又經過跟幾位貝勒的商議,決定在城外十餘裏的一處山凹裏設下陷阱,然後叫楊二牛回去報信,引誘趙率教上鉤,圍而殲之。

布置妥當之後,他揮手趕走了所有的人,然後合上眼睛,腦海中立刻出現了一幕幕血與火的畫麵……

皇太極遭受的第一場慘敗,發生在錦州城下。

錦州是寧錦大戰的主戰場。

那時皇太極繼承汗位還沒多久,隻有一年多時間,但多種因素逼迫他必須跟明朝打一仗:

首先,八旗軍報仇心切。一年前寧遠一戰八旗軍首遭敗績,大汗努爾哈赤還受了重傷,回到沈陽沒多久就鬱鬱而終,每一個八旗將士都想盡早報仇雪恨!

其次,他的汗位不穩。努爾哈赤臨死的時候,本來是想讓自己最寵愛的多爾袞繼承汗位,但多爾袞那時年齡太小,實力最強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趁機除掉多爾袞的母親、努爾哈赤最寵愛的福晉阿巴亥,然而通過協商讓四貝勒皇太極繼承了汗位,但事實上仍是四大貝勒平起平坐,凡是重大的事情必須四大貝勒一起決定,所以他的汗位並不穩當,除非他做出一些非凡的成績來。

而與此同時,袁崇煥利用這段難得的空隙重建了關、寧、錦防線,把防線一直擴張到了大小淩河,可謂咄咄逼人,他如果再不做必要的反擊,明軍就要度過遼河,直逼沈陽了!

在這樣的情形下,皇太極決定對明朝用兵,即便打不下寧遠,至少也要攻下錦州,一雪前恥。

皇太極吸取了先汗努爾哈赤的教訓,事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而且還挑選了一個令明軍意想不到的時機——夏天發起進攻,因為以往八旗軍總是冬天進攻。

果然,明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淩河城剛剛修到一半便不得不放棄,皇太極率領兩黃旗、兩白旗精兵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大小淩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錦州!

這個時候,錦州的明軍主帥正是趙率教。

皇太極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這一次他不僅做好了所有的軍事準備,而且還把袁崇煥幾員大將的性格、背景以及過往的戰績調查得清清楚楚,細無巨細。

當他得知守衛錦州的明軍主帥不是袁崇煥的另一員大將滿桂,而是趙率教時,很少輕敵的他也不禁飄飄然起來,因為他知道這個趙率教是個有名的逃跑將軍,在七年前的遼沈之戰中趙率教作為明軍主帥袁應泰的手下大將,既沒有給袁應泰提供必要的建議,也沒有與袁應泰一起堅守到底,而是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臨陣脫逃,按規定是要殺頭的,但趙率教腦子機靈的很,通過賄賂上司居然逃過一劫。

緊接著在袁崇煥指揮的第一場戰役寧遠之戰中,趙率教由於對袁崇煥缺乏信心,也沒有親自參與,而是躲在後方,戰役結束後卻跑出來領功,為此與在寧遠一戰中傷痕累累的滿桂大吵一場。

皇太極感到無法理解,一向知人善任的袁崇煥怎麼會信任這樣一個逃跑將軍,難道他的腦子進水了?

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皇太極相信隻要寫一封勸降書給趙率教送去,趙率教就會乖乖地打開城門歡迎他進去,因為善於逃跑的人同樣善於審時度勢。

於是他包圍了錦州之後,雖然看到錦州的城牆還沒有完工,是攻城的最佳時機,他也沒有急於進攻,而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更是讓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無誤的:

他還沒有寫好勸降書,趙率教居然已經主動派人來跟他談投降的條件了!

皇太極不禁心花怒放,下令用最好的酒食款待趙率教派來的人,接著又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談條件,談好之後趙率教的人說我會把這些條件轉告趙大人,他明天就會答複大汗。

但皇太極急不可耐,派出兩位使者送趙率教的人回去,順便在城樓下等候回音。

然而皇太極的兩位使者在錦州城下從早上一直待到天黑,不僅沒有等到任何回音,甚至沒有得到一滴水一粒米的款待,隻是看到城裏的明軍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不停地加高、加厚城牆。

兩人感到不太對勁,可又不敢擅自離開,直到天黑之後才回到營中,這時他們已經餓得頭暈眼花了!

“什麼?!”

皇太極聽了兩個使者的彙報之後勃然大怒,這時他才明白自己上了趙率教的當了,原來趙率教是想拖延時間,趁機加固城牆。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冷靜下來,發現趙率教雖然膽小怕死,頭腦卻並不笨,居然懂得用緩兵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