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幾年以後,爆發了寧遠大戰,就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袁大人第一次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辮子兵!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難民和潰兵從山海關那邊過來,包括他的兒子在內,村裏的人陸陸續續地回來了,重新過上了太平的日子,他甚至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從山海關過來的兵馬了,沒想到今天晚上他卻突然聽到了如雷的馬蹄聲!
王老漢禁不住浮想聯翩:
難道袁大人也被那些辮子兵打敗了?
難道山海關被攻破了?
難道……
山海關外,距離山海關一百餘裏的中前所。
這時已是黎明時分,天寒地凍,然而在淡淡的曙光中,可以看到官衙前麵的廣場上,整齊站立著數千匹戰馬,每匹戰馬的旁邊都有一個披盔帶甲的戰士,隻要一聲令下,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跨上戰馬,奔赴戰場,和敵人拚個你死我活!
他們就是袁崇煥一手創建起來的關寧鐵騎,也是當時唯一一支能夠與俗稱“辮子兵”的八旗勁旅抗衡的軍隊。
在袁崇煥創建關寧鐵騎之前,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八旗勁旅所向披靡,無論是朝鮮、蒙古還是明朝的大軍,都是他們的手下敗將,直到寧遠一戰,才第一次敗在袁崇煥的手中。
不過,袁崇煥在寧遠大戰中主要是憑堅城、用大炮,他意識到要想真正打敗八旗勁旅,就必須創建一支跟他們一樣強悍的騎兵部隊,否則雖勝猶敗。
於是他招摹流亡的遼民,用短短兩三年時間便創建了這支關寧鐵騎,並在寧錦一戰中初試軍威,大獲全勝!
關寧鐵騎的成員幾乎都是關外的遼民,其中大部分是不堪忍受滿州人的奴役、從遼東逃出來的百姓,與滿州人可以說仇深似海,然而在遇到袁崇煥之前,他們除了逃命之外無能為力,是袁崇煥把他們招到軍中,訓練成一支鋼鐵般的部隊,並率領他們打敗了辮子兵,所以他們對袁崇煥忠心耿耿,誓死相隨。
相對來說,他們對那個遠在京城的明朝皇帝並不怎麼感冒,因為那個皇帝除了經常欠餉之外,並沒有為他們做任何事。
不過,這一次當他們半夜被叫醒之後,有人說辮子兵入關了,他們可能要去京城保衛皇上。他們雖然不太情願,可是隻要袁大人一聲令下,他們照樣會不顧一切去京城保衛皇上。
但幾個時辰過去了,袁大人的命令依舊遲遲沒有下來,隻是叫他們做好準備隨時出發。
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不遠處透出一縷燭光的官衙——
官衙的大廳裏麵,燭火搖拽。
裏麵大約有七八個人,或坐或站,有的披盔帶甲,是參將以上的將領,有的一身儒服,是幕僚或軍師,團團圍在一個貌不驚人、溫文儒雅、正在踱來踱去的中年人身旁,此人就是大明王朝的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袁崇煥!
袁崇煥是在半夜接到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派人送來的加急文書,當時他剛剛入睡,看到文書後立刻睡意全無:
他的對手皇太極居然繞道蒙古,率領八旗軍兵分三路,分別從大安口、龍井關、紅山口翻過長城,攻入塞內,直逼遵化,距離大明王朝的京城北京隻有五百餘裏!
這個消息既在他的意料之中,也在他的意料之外。
說在意料之中,是因為他早就敏銳地看到在明朝漫長的邊防線上,薊鎮是唯一的缺口,所以他屢次上奏朝廷,說經過寧錦之戰的教訓後,皇太極不會再重蹈覆轍,進攻錦州和寧遠,他一定會考慮從別的地方入手,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薊鎮。
他說,他曾派人去薊鎮所轄的幾個關口調查,發現那裏塞垣頹落,軍務廢弛,駐守在此的明朝軍隊形同虛設,如果奴酋勾結蒙古人從此處入關,幾乎毫無阻攔。
然而,崇禎每次給他的答複隻有三個字:朕知道了。
無奈,他隻好派人去通知薊鎮真正的管轄者——薊遼總督劉策。劉策雖然名義上是他的下屬,事實上卻平起平坐,並不受他節製,所以劉策毫不客氣地告訴他派去的人:
“多謝督師大人的忠告,不過他還是管好他自己的事吧,辮子兵在他那邊,不在我這邊,我這邊是蒙古人。”
說在意料之外,是因為他也沒有想到皇太極如此大膽,居然敢舍近求遠,兜了一個大圈子,可以說是亙古未見的奇招,怪招,但也可以說是險招!
之前他跟皇太極已經在寧錦大戰中交了一次手,那一次他贏了,皇太極輸了,而且輸得很慘,比他的老子努爾哈赤輸得還慘。當時他以為皇太極沒什麼了不起,然而皇太極轉過身東征朝鮮,北征蒙古,不僅把他的兩顆棋子全部吃掉,使他在短期內無法轉守為攻,而且使得剛剛遭受沉重打擊的八旗軍重新恢複了信心。
不過更重要的是,皇太極通過這兩次勝利在年輕一代的貝勒和將領中建立起了權威,使得他的三位兄長不得不俯首稱臣,改變了四大貝勒平起平坐的格局。
袁崇煥這時才意識到他遇到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不過對手越強大,他的鬥誌也越強大,他相信隻要有崇禎皇帝的全力支持,他的五年平遼計劃一定可以順利實現!
然而當他剛剛聽到皇太極揮兵入關的消息時,他那必勝的信念卻發生了動搖,因為一旦皇太極抵達京城,造成京師震動,很可能動搖皇上對他的支持。